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4 22: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3.古 诗 词 三 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认识作者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与漫游中度过人生中大部分时间
初读古诗,划分节奏
宿 建 德 江
【唐】 孟 浩 然
移 舟/ 泊 烟 渚 ,
日 暮 / 客 愁 新 。
野 旷/ 天 低 树 ,
江 清 / 月 近 人 。
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
1. 反 复 读 几 遍 这 首 诗 , 通 过 查 字典 、 结 合 课 文 注 释 理 解 课 文 中 重点 词 语 的 意 思 。
2.想 想 这 首 诗 大 体 写 了 什 么 ,把 不 理 解 的 地 方 划 出 来,小 组 讨 论 。
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客”是指谁?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愁新”就是“新愁”,作者的新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 乡 之 愁
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天比树还低
月亮和人亲近
为什么天比树还要低?为什么月亮和人如此亲近?
孤寂、愁闷
因为此刻诗人孤身一人身处异乡,无人陪伴。他所看到的天比树还低,表现出他这时十分孤寂、愁闷。唯独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和诗人作伴。
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利用《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认识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听录音,划分古诗节奏
感悟诗中的画面美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比喻,写出乌云之黑,雨势之急
白雨跳珠乱入船
感悟诗中的画面美
卷地风来忽吹散
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望湖楼下水如天
动静结合
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认识作者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温馨提醒
《西江月》是这首诗的
词牌名,不是
题目
,这首诗的题目是
《夜行黄沙道中》
听录音,划分节奏
如果你能把每一句诗的意思弄懂就更好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感悟诗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表达了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 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在词人的感觉里,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以上抒写了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致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七八个”、“两三点”真的只是代表星星有七八个,雨有两三点吗?
不是。“七八个”和“两三点”是概数词,不是确指,“七八个”说明星星寥寥无几,“两三点”说明雨量不大,并不是表示字面上的意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稀星表示天气已有变化,突发的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可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见”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首词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词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词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景,一晴一雨,也反映了词人心理的变化。请把每一句反映的情感加以概括。
陶醉
喜悦
焦急
惊喜
这首词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清幽、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背诵指导:把理解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朗读中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古诗主题归纳
1.《宿建德江》中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时想起了故乡,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归宿,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急风骤雨时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乡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
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完成课后习题
月夜
愁思
《宿建德江》
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三首古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
不同点:三首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宿建德江》一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古诗结构图解
充满忧愁
触景生情
羁旅之思


墨水
跳珠
忽吹散——去得快
如天——景色奇
雨急、大
喜爱、赞美西湖美景
古诗结构图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惊鹊
(所见)
清风
鸣蝉
蛙声
(所闻)
七八个星
旧时茅店
两三点雨
溪桥忽见
(天气突变)
(惊喜)
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