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4 22: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2024.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亲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已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4分)
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濠梁之上
李海瑞
秋风送爽,大地一派灿烂,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
庄子一身麻布衣裳,补了几个新补丁,葛布头巾缚着的稀疏头发,被风吹得有些散乱,然而越发显得飘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好有派头。
相约已久的出行一路顺风。走走停停,就来到了濠水一带。
向来健谈的惠子又说了:“庄兄,万物从形式上看,推求它们的相同与差别很不究竟,这是小同异;若是从内容上去看,能推求到它们的相同与差别,那才是大同异呢。”
一直不喜多言的庄子也打开了话匣子:“惠兄,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翩翩起舞弄花影,郁郁袭人沁我心。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这是你所说的大同异呢,还是小同异呢?我庄周与蝴蝶本是有差异的,可我们又能相互转化,二化而为一,这岂不是你说的大同异?”
“知我者,真庄兄也!”惠子忽地两手一拍庄子双肩,喜道:“正是此意!小同异是不可转化的,各有各的特别处,如人是人,花是花,虫是虫,人又可分男人和女人,花又可分多个品种,虫也如此。大同异是可以转化的,就像人、花、虫都是生命,而生命却是共同的。所以你既是蝴蝶,蝴蝶又是你。嘻嘻!”
“世人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束人又缚已,哪里能够逍遥?”庄子有些忿忿了。
二人边说边走,清澈的濠水缓缓向他们身后流去,伴着西斜的秋日。
惠子迈着新学来的邯郸步,缓急有度,轻重得宜,腰间还吊着几串玉佩,随着自己稳健的步伐,玉佩碰击出阵阵玎珰声,既清脆悦耳,还婉转动听,荡人心神。看来,惠子近几年越来越秋风得意,风度翩翩了!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
呼吸着浓浓秋日气息,两个并肩来到濠水一处桥梁上。木桥已有些年头,发黑的颜色表明木桥是经历过风吹日晒雨淋的,可依然倔强地横跨在濠水之上,静静地注视着濠水缓缓向北流去。
惠子踱着邯郸步抢先上了桥,感慨道:“庄兄,请看,这桥流水未流啊!”
“惠兄,此言差矣!孔夫子不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吗?你如何说这水未流呢?”
“庄兄,你还不知道孔夫子执着于现世有为,不能从往、今与来三世看问题吗?你说是水流之久,还是桥驻之久呢?”
“呵呵,又是惠兄古与今同的道理了。其实从万事万物之全理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何必分是桥流还是水流呢?”
一缕秋风吹过,两人一阵沉默,河水依旧缓缓北流。这时,水中游来一群灰白色的鲦鱼。鲦鱼游姿清晰可鉴,似乎在凭虚御空,一会儿静静呆住不动,一会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既轻快又敏捷。
庄子赞叹道:“鲦鱼游得这样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庄兄,何以见得?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表面看起来很是潇洒,很不可一世,可内心惶恐得很哩!”
“惠兄,此言差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兄,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了。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红脸了。
迎着斜日余晖,庄子捻了捻稀疏的胡须说:“惠兄,刚才你说啥,你记不得么?你说,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就冲这点,可见你是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你既然能知道我,那我也能知道鱼呵。我就是在这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呵呵!”
“惠兄,你还执着在小同异的境界而未能上升到大同异的境界,从而不能通达鱼之乐啊!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
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
庄子冲惠子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他希望这鱼今晚也能游入自己的梦中,就像几日前蝴蝶飞入自己梦中。
斜日更向西,眼看就要落山了。二人此刻都有些肚饿,谁也没有再言语,这无声仿佛把时间凝住。
这时,从水面传来洪亮的声音:“不对,不对,你们咋能一看到鱼,就断定它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呢?你们读书的圣人不是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吗?看来关键就在于你知不知道,你知道可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你不知道,咋能让别人都知道呢?哈哈!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濠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哈哈哈。”
两人这才发现桥后泊着一只乌篷小船,船头屹立一位发须皆白的渔夫,正朗声高笑地撑着篙……
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悠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突然,在水曲的一片芦苇丛里,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描绘“一派灿烂”的秋景,以斑斓色彩显示秋天的盎然生机,为庄子与惠子及渔夫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B.庄子的“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与惠子的“穿丝戴冠,气宇轩昂”形成对比,暗示了庄子内在气质不凡。
C.在庄子看来,世人看问题往往拘泥于外在形式,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这样是无法真正体会到自由与逍遥的。
D.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烤鲦鱼,喝濠酒”,既解决了两个读书人的“肚饿”问题,又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
7.下列关于庄子与惠子就“梦蝶”展开的论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对自由的追求。
B.庄子为不能在梦中长留而倍感可惜,因为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
C.“从内容上去看”,庄子与蝴蝶都是生命,而生命又是共同的。
D.惠子为庄子推求到了“梦蝶”的“小同异”“大同异”而高兴。
8.“濠梁之辩”过程中,惠子的情绪随辩论内容推进而起起伏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濠梁之上”这一故事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作者在二人辩论后加上了“庄子梦鱼”的故事,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籍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適爱人,急亲贤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
C.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
D.知,指“知道”,与《礼记·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认为,仁人的事业应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利是从关爱他人、有益他人中产生的。
B.墨子认为,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不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来攻伐别人的国家。
C.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使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对兼爱加以非议。
D.孟子以尧舜为例,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而仁者更急于亲近贤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2)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
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张“爱人”,各自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15.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送,赠送 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导
③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④故有道者不处 处:与……相处
⑤何不虑以为大樽 虑:考虑 ⑥智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⑦迩之事父 迩:近 ⑧《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⑩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A.②⑤⑨⑩ B.①⑥⑦⑧ C.④⑦⑧⑩ D.②③⑥⑨
16.下列各项句子的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①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请买其方百金。
C.①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D.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③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文翁:西汉循吏,曾在成都设立学校,大兴文教。②滟滪:地名,即滟滪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为临别之作,系作者将要前往荆南之际写就,寄予剑州长官李姓友人。
B.首联两句构成极大反差,盛赞友人高义的同时,也为其官场遭遇深感不平。
C.从章法看,颈联属于“转”的部分,由前两联吟咏友人的内容转而写自身。
D.尾联“春风”一句用凝练词句状写眼前景象,在春风和煦时节相聚仲宣楼。
18.本诗是如何表现临别时复杂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的效果。
(4)《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___________,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②___________”,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③___________,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已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10个字左右。(6分)
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符合逻辑,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体发展,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但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抄袭。
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误。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
D.“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已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进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
B.强调了凡事都要尽到最大努力,与观点一致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与观点不一致。
D.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
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所以要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
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6.D 7.B
8.(1)庄子赞叹鲦鱼快乐时,惠子连续发问,可以看出他质疑庄子时的急切心理。(2)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急于在论辩中占据上风而情绪激动。(3)庄子提出因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时,惠子为自己前后观点的矛盾而内心羞愧。
9.(1)与上文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鱼自然衔接,呼应了上文“庄子梦蝶”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完整。(2)庄子在濠梁之辩中的气定神闲与结尾处的“整夜不能安稳”形成对比,扬抑结合,使庄子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立体,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3)庄子自以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而真正化作鱼后,感受到的却是鱼的窘迫,可见以已之心度鱼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结果相同,都是不恰当的。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庄子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鱼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倍感可惜”说法过重,“无法体会蝴蝶的快乐”不准确。原文“可惜,美梦总不长留!醒来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是说“可惜”,感慨的是“不知是蝴蝶托梦给我,还是我托梦给蝴蝶”。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庄兄,何以见得?你不是鱼,你怎么断定鱼是快乐的?鲦鱼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凶险。人不也经常这样吗?"可知,庄子赞叹鲦鱼快乐时,惠子连续发问,可以看出他质疑庄子时的急切心理。
结合“可是,你也不是鱼哦,你凭什么就说鱼是快乐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红脸了”可知,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急于在论辩中占据上风而情绪激动。
结合“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向来健谈的惠子此时竟语塞了,半晌不说话”可知,庄子提出因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时,惠子为自己前后观点的矛盾而内心羞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尾“夜里,庄子果真做了一个梦,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鲦鱼,还是一尾鲦鱼化作了自己,正悠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写了“庄子梦鱼”的故事。
情节结构上,上文“来吧,两位,今天老夫请二位夫子吃烤鲦鱼,喝漆酒。吃过鱼,喝过酒,可能啥都知道了”渔夫请庄子和惠子吃鱼,此处写了“庄子梦鱼”的故事与上文自然衔接;前文“前几日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飞越了高山,飞过了草地,飞入那春光烂漫的油菜花丛里……”写到“庄子梦蝶”的故事,此处呼应了前文的故事,前后呼应,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完整。
人物形象上,此处“自己却一个劲儿地逃,既要躲避渔夫的大网,又要躲避鸥鹭的利喙,紧张得整夜不能安稳,补丁修饰过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个湿透”写庄子“整夜不能安稳”的形象,与前文“庄子麻布衣鞋,新补丁盖压旧补丁,在惠子跟前更显寒酸。可庄子依旧神态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个神人一样,虽槁项黄馘,却始终能游目八荒,睥睨万物”在濠梁之辩中的气定神闲形成对比,丰富了庄子的形象,使庄子这一形象更为全面立体,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表现主题上,前文“天地为一,鱼我为一。我快乐,所以鱼快乐呵”写庄子自以为“我快乐,所以鱼快乐”,而真正化作鱼后,“整夜不能安稳”,感受到的却是鱼的窘迫,可见以己之心度鱼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结果相同,都是不恰当的。深化了小说主题。
10.BFI
11.C 12.D
13.(1)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
(2)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子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
14.①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的差别;
②孟子主张“仁爱”,认为爱有亲疏厚薄的差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
“人家”为后句主语,其前F处断开;
“此天下之害与”为一般疑问句,在主语“此”前I处断开。
综上应在BFI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B.正确。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C.错误。表转折,但,却;表假设,如果。句意:爱惜它,却不对它实行仁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么遵守礼仪又有什么用呢?
D.正确。知道:知识。句意:智者没有不知道的。/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D.“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在于智者更急于解决当前事务”有误,孟子以尧舜为例并不是为了指出智者与仁者的区别,而是强调事有先后,爱有等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劫”,胁迫;“敖”,通“傲”,傲世;“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
(2)“是以”,因此;“妻子”,妻子儿女;“终其寿”,终老天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墨子认为“兼以易别”,意思是"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还说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融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他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的差别;
孟子认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大意是“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他主张“仁爱”。他还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遗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可见,孟子认为爱有亲疏厚薄的差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在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
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惜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爱)来替换别(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治理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
姑且试着推究这些利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憎恶别人、伤害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的。”必然要说:“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所以墨子说:“兼是对的。”而且从前我曾说过:仁人之事,必然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现在我推究由兼(相爱)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利;我推究由别(相恶)所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说别(相恶)不对兼(相爱)对,就是出于这个启发。
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兼(相爱)未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这是什么缘故呢?
材料二: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情它,却不对它实行仁德;对于百姓,对他实行仁德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孟子说:“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决当前事务;仁者没有不爱人的,但是急于爱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为他们急于解决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者。”
15.B
16.A
17.D
18.①直抒胸臆,对友人高义的热情赞颂,并表达了对友人坐困剑州仕途不顺的叹息及不满。②间接抒情(借用典故),通过文翁能化俗及李广未封来表达对友人仕途政绩的赞美及仕途不顺的同情叹惋。③融情入景,颈联作者路经险滩,只身沧浪,鬓发蓬乱,为自身前路孤寂深深慨叹。④虚写再会场景,想象在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相聚,表达了对重逢的无限期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状写眼前景象”错。尾联问句起,设问何时可以两相再见,末句应当是联想所得,不是眼前实景,属于虚写。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直抒胸臆。“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沧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
间接抒情(借用典故),“”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表达对友人仕途政绩的赞美仕途不顺的同情叹惋。
融情入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路经滟滪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诗人“路经滟滪”,见翟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这幅图景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为自身前路孤寂深深慨叹。
虚写再会场长,“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烈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想象在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宜楼相聚,表达了对重逢的无限期待。
19、(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3)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20、①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21、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主干),其中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内容),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意义)。
22、
审题: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两段话以分号为分界线,第一段话体现了“注重个体发展”这个核心,第二段话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都和我有关”这个核心,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连接,表明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应该以第二段话为主,适当兼顾第一段话,材料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给第一个核心“注重个体发展”提供了存在的背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因此,我们必须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利与弊,但“甚至”一词的表述,非常明显地指出“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味追求“自我发展”,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对这种做法我们应该持抛弃的、反对的态度。
材料中的第二个核心是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出自《且介享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一文,是鲁迅先生病逝前一个月在病中的状态下所展示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生在病中仍然心系社会、关心人民疾苦,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其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作为当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上面材料中“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个核心,来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即考生必须对两个核心的关系做一番独到的思考,在厘清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两段话之间用了“但”来衔接,考生还是应该将世界与我有关的角度作为最佳着力点,倒推回来再对“注重个体发展”这个角度进行思考。
因此,本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辩证看待“注重个体发展”和世界“和我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1)“注重个体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世界,以天下为己任,明确自已今后肩负的重任。(2)拥有世界“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具有责任担当精神,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个体发展”。
参考立意:
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注世界
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关注世界
关注世界,做更好的自己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个体
勿过度“自我”,做关注世界的“大我”
优秀范文:
勿过度“自我”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胸怀:有抱负、无私、心怀百姓。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追求先生这种境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的人,当然应该注重个体发展,但不能过度“自我”。
过度“自我”会影响“自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个体发展,这种现象本身自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教育本就提倡“多元发展,扬长教育”。但凡事皆有度,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体发展,对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我想这样的个体发展,也只能算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时间久了,这样的个体自然也会被别人否定,到那时还怎么谈个体发展呢?
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正是因为他能够拥有“都和我有关”的情怀,心怀百姓,心系天下,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才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也便成了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但如果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想自己的贪图享乐,而置百姓的叫苦不迭于不顾,这样的范仲淹是肯定不会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爱戴的。
今有离开繁华的都市前去贫困山区支教的教师。他们有些人在贫困山区一待就是十几年,他们注重个体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他们更愿意付出,舍“自我”为大家,忍受艰苦的环境,心甘情愿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正是他们注重了个体发展,但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才使他们那种“都和我有关”的社会责任感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传递着他们这种奉献的精神。
不可否认,马云的成功,有他注重个体发展的作用;但我们更不可否认的是,马云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当今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正是由于马云的个体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才使当今社会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个体发展,这是一对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也是“注重个体发展”和“都和我有关”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注重个体发展的同时,应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好地关心周围的人,关注我们的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我想,这样勿过度“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