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5 10:0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深刻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引导学生剖析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幻想,理解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重点研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体会小女孩的内心渴望与现实的残酷。
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效果。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品味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同情
师:(播放一段悲伤的音乐,同时展示小女孩在寒风中卖火柴的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在大年夜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寒风中孤独地叫卖着。看着她的身影,你们的心情如何?
生 1:我觉得她太可怜了,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
生 2:我很同情她,大过年的别人都在家里团圆,她却在外面挨饿受冻。
师:是啊,这个小女孩的命运让我们揪心。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她的世界,去感受她的痛苦与渴望。
(二)精读课文,体会幻想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5 - 9 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生 1: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
生 2:第一次看到了大火炉,第二次看到了烤鹅,第三次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奶奶,第五次看到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景。(指名读相关段落)
生:(朗读)“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引导思考)小女孩此时是什么样的处境?
生 1:她又冷又饿,冻得受不了了。
生 2:她已经在外面待了很久,脚都冻僵了。
师:所以她擦燃火柴想要什么?
生:温暖。
师:那她看到大火炉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 1:惊喜,终于有温暖了。
生 2:短暂的快乐,因为她知道这只是幻想。
师:(带着悲伤的语气)是啊,这温暖是如此短暂。大家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小女孩的心情。
(学生齐读)
师:(过渡)接下来,小女孩第二次擦燃了火柴。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师: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生:烤鹅。
师:她为什么会看到烤鹅?
生 1:她太饿了,渴望能有食物填饱肚子。
生 2:她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看到烤鹅是她对温饱的极度渴望。
师:(同情地)可是这烤鹅能真正到她嘴里吗?
生:(齐声)不能,这只是幻想。
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生 1:渴望又失落的语气。
生 2:带着深深的无奈。
师:(指名朗读)你来试试。
(学生朗读,情感较到位)
师:(继续引导)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
生:圣诞树。
师:为什么会看到圣诞树?
生 1:大年夜大家都在庆祝,有圣诞树,她也渴望能像其他人一样快乐。
生 2:她渴望能有节日的欢乐,而圣诞树代表着节日的美好。
师:(伤感地)然而,这美好只是一瞬间。
师: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谁?
生:奶奶。
师:(深情地)奶奶在小女孩心中意味着什么?
生 1: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是她的依靠。
生 2:奶奶给她关爱和温暖。
师:那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 1:激动,终于看到了最亲的人。
生 2:充满希望,觉得奶奶能救她。
师:(指名朗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饱含深情)
师:(急切地)最后,小女孩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指名读)
生:(朗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小女孩为什么要擦燃一大把火柴?
生 1:她想让奶奶永远留在身边,带她走。
生 2:她渴望摆脱现实的痛苦,去一个美好的地方。
师:(悲痛地)可是,这一切都只是幻想,最终小女孩还是……
生:(齐声)冻死了。
(三)对比分析,感悟悲惨
师:(出示表格)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这个表格,对比小女孩的幻想和现实。
| 擦燃次数 | 幻想内容 | 现实情况 |
| 第一次 | 大火炉 | 寒冷 |
| 第二次 | 烤鹅 | 饥饿 |
| 第三次 | 圣诞树 | 孤独 |
| 第四次 | 奶奶 | 无人疼爱 |
| 第五次 | 和奶奶飞走 | 悲惨死去 |
(小组热烈讨论,完成表格,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师:(展示小组完成的表格)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通过这个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1:幻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生 2:幻想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相对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师:(再次引导)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 1:这样能让我们更同情小女孩。
生 2:更能引起我们对小女孩遭遇的思考。
师:(肯定地点头)对,作者正是用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我们对小女孩命运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四)拓展升华,珍惜当下
师:(沉重地)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寒冷的社会,她的命运如此悲惨。而我们生活在现在,对比之下,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1:我们太幸福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生 2: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像小女孩一样可怜的人。
师:(激动地)是啊,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要关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短文,题目是《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象一下如果你们相遇,会发生什么。
(五)课堂总结
师:(深情地)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也感受到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会珍惜,懂得关爱。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出一种悲伤而同情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文本。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情境导入和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好地融入了课文的情境,深刻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幻想与现实的对比,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时,讲解还可以更加深入和透彻,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种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评价语言还可以更加丰富和具体,以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课堂时间的把控还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拓展环节时间较为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重要的写作手法和文学概念,要准备更多的实例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
注重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具体、恰当的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充分开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