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目标
1. 梳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把握其发展脉络。 2. 通过梳理古代中国手工业工具发展取得的成果,理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 通过分析铁犁牛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识生产工具的发展对劳作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感悟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2. 古代的主要劳作方式。
教学难点: 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石制农具与铁犁铧的图片,结合课前导言关于铁犁铧优点的叙述,引导学生理解由石制到铁制农具的转变,体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图文史料,直接导入,点明本课主线,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 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结合图文史料与教材内容,认识古代农业工具演进的基本情况。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学习聚焦“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强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重要性。讲述耕作工具的总体概况以及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石制、青铜制、铁制三个阶段),帮助学生厘清线索。 问题1:阅读教材19页正文第二段内容,梳理完成石器工具的特点、优点、制作方法的变化以及制作工序。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1)特点:质地坚硬。 (2)优点: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3)制作方法的进步: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打击为基础,增加磨制 (4)制作工序: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工序,有的要钻孔,专人完成。 教师活动:展示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图片,以及《人类简史》里关于石斧的相关表述,引导学生认识石器制作方法进步的重要性。 材料:最初的石制斧头,虽然边缘被磨得十分锋利,但割削的作用还是不大,也非常容易破碎。但这些斧头比起那些边缘靠打击出来的旧手斧,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人类简史》 问题2: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指出石器制作方法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学生活动:结合图文史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石器制作方法更加精细化,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问题2的回答以后,设置问题3。 问题3:阅读教材19页正文第3段,指出青铜工具出现的前提条件。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教师活动:讲解青铜工具出现的时空情况(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时代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印证了课本上学习聚焦的内容(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讲解青铜工具的应用情况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原因是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主要用作礼器(展示商代司母戊鼎图片)。 学生活动:紧跟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认识并理解从石制工具到青铜工具是一大进步。 问题4:阅读教材19页正文第3段,指出冶铁技术的传播过程及铁器的优点。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冶铁技术的传播: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优点: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教师活动:在学生对问题4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冶铁工具的改进(熔炉的进步,促使铁器大量出现)和在中国的应用(战国时逐步推广,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引导学生理解冶铁工具的改进推动了铁制工具在中国的推广。 教师活动:展示石制、青铜制、铁制农具图片,讲解随着耕作工具材质经历了从石制到青铜制到铁制的变化,人类的耕作方式也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随着铁农具的推广和牛耕的逐渐普及,铁犁牛耕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时期典型灌溉工具(陶器、桔槔、翻车、筒车)图片,讲解不同灌溉工具出现的时期及其动力,引导学生认识到灌溉工具的不断进步突出体现在动力的变化及工具日渐精细化。 学生活动:能够紧跟教师的讲解,复述古代灌溉工具演进的具体过程。 (1)陶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汲水灌溉。 (2)杠杆原理的运用:古埃及和中国(桔槔)等地已利用其进行灌溉。 (3)翻车:东汉末期出现,三国时马钧进行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4)筒车:唐朝时出现,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学习任务二:结合图文史料,探究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唐代曲辕犁和早期桔槔的图片以及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工具进步的作用。 问题5:结合图文史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曲辕犁和桔槔的进步之处,推及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畜牧工具的典型代表圈厩和马槽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除了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之外,农业生产的其他工具也在不断演进。 学习任务三:结合图文史料与教材内容,认识古代手工业工具演进的基本情况。 教师活动:展示学习聚焦内容(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直接点明工具进步对于手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展示不同时期典型纺织业工具(骨针、陶纺轮、纺车、纺织机)的图片,讲解它们的具体应用情况。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纺织工具演进的具体情况,并进行复述。 (1)骨针: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其缝制兽皮。 (2)陶纺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其作为纺线工具。 (3)纺车:汉朝的画像石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西方也曾出现过)。 提花机:汉朝人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纺织机:元朝以后,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教师活动:展示泥条盘筑、坯车、匣钵、支钉的图片,并讲解相关陶瓷工具或制作方法的应用情况。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陶瓷工具的演进日渐精细化,复述演进过程。 (1)泥条盘筑:最初用此法,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2)坯车制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能制成圆形坯件,可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3)匣钵使用:南朝时,为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染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4)支钉使用:唐宋时期,为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 问题6:阅读教材22页正文第1段,完成下列表格。 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锻打(小型)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属 铸造(大型)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范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时用于制作铁农具)
教师活动:展示明代冶金工具进步情况的史料,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冶金工具的不断改进,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展示古代冶铁风箱和水排图片,讲解冶铁工具由人力向水力(自然力)的转变,也体现了生产工具革新对于生产力提高的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冶金工具不断演进对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学习任务四:结合教材内容,认识古代世界重要劳作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学习聚焦内容(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直接点明古代世界重要劳作方式种类。 问题7:阅读教材22页正文第2段,指出农业家庭式劳作的时空特点、产生条件,以及出现的典型国家或地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完成问题7的内容。 (1)时空特点: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2)产生条件: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出现的典型国家或地区:中国战国时期、古希腊罗马。 问题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活动:结合材料,以及所学,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回答问题8。 (1)积极: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2)消极: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活动:除了农业家庭式劳作之外,人类历史上也出现过农业庄园式劳作。讲解农业庄园式劳作的特点和典型代表,并展示西欧庄园式运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西欧的庄园式劳作束缚人身自由,易导致生产力低下。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分析,理解农业庄园式劳作对于生产力的影响并能够复述其特点和典型表现。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典型表现:①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②世界: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的含义及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 (1)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含义: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 手工业作坊式劳作含义: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及分析、引导,归纳出古代手工业的传承方式。 传承方式: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问题9:结合所学,指出这种传承方式的弊端? 学生活动:能够结合所学,认识到这种传承方式有一定的封闭性,技艺容易失传,不利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课堂小结 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尤其是农业工具与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工具中,特别是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业家庭式劳作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劳作方式,一度推动中国农业文明走向鼎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