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09: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五洞桥承载和见证了宋朝黄岩人的哪些出行和运输方式?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秦朝的交通成就。
(2)根据材料一分析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区别(目的、体系、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材料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发展的特点。
地域 成就
西方
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②汉代:
③唐代:
④元朝: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驿道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一、从天然到人工 ——古代陆路与水路交通的发展
发展曲折,与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管理制度化
世界
一、从天然到人工 ——古代陆路与水路交通的发展
BC3
BC2
中国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
接起来
秦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以咸阳为中心全国性网络;汉丝绸之路贯通欧、亚、非
6C
9C
隋大运河;唐以长安中心设驿道;
17C
法国米迪运河、
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思考1:根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西方古代水路交通发展呈现出的特性?
特性:
中国人工运河起步早于西方;以内陆运河为主
13C
元以大都中心全国设驿道,京杭大运河
一、从天然到人工 ——古代陆路与水路交通的发展
隋朝
元朝
不同点:结构
思考:观察地图和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与隋朝大运河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原因:政治中心北移
经济重心南移
政治中心北移
经济重中心南移
世界
二、从区域到全球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中国
BC3
BC2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
接起来
秦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以咸阳为中心全国性网络;汉丝绸之路贯通欧、亚、非
隋大运河;唐以长安中心设驿道;
6C
9C
法国米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17C
西汉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10C
13C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应用
15C
新航路开辟
苏伊士运河
19C
20C
巴拿马运河
思考2:根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西方在探索海洋领域呈现出的共性与特性?
共:航海技术不断进步、探索范围不断扩大,带有商业目的
特:中国起步早,规模速度落后于西方
元以大都中心全国设驿道,修京杭大运河
郑和七次下西洋
宋元

二、从区域到全球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思考3: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时间
背景
目的
性质
结果
封建自然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兴起
政治目的 宗教、经济
朝贡贸易 掠夺性
与亚非国家友好,经济负担重 资本原始积累,世界连接为一体
更早 稍晚
三、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与交通设施的演变
世界
中国
把罗马和各行省连
接起来
秦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灵渠,以咸阳为中心全国性网络;汉丝绸之路贯通欧、亚、非
隋大运河;唐以长安中心设驿道;
法国米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西汉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宋元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应用
明郑和七次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
运河
汽船、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汽车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黄鹄号”、
轮船招商局
三、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与交通设施的演变
BC3
BC2
6C
9C
17C
10C
13C
15C
19C
20C
元以大都中心全国设驿道,修京杭大运河
三、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与交通设施的演变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外国报纸
“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
——詹天佑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
三、从传统到现代 ——工业革命与交通设施的演变
思考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近代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政治: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改变影响城市发展
文化:
改变社会风俗、推动信息交流
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
中国古代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明朝出现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开放邮寄。1897创办大清邮局,电报电话晚清传入中国。
码头
台州机场
台州西站
台州站
建设交通强国,我们正在路上
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
中国近代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由英国人修筑的铁路——吴淞铁路,清政府以“妨碍我风水”为由,仅一年就把它拆除。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京张铁路运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公里。
建国30年 1949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铁路事业进入有计划大规模建设时期。1979年.铁道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底,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发展新时期 从1997-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六次大提速。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出行进一步便利。2005年,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4年,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推动铁路技术创新发展。2016年底,高速铁路达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课堂作业延伸
【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铁路交通业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政策是其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清朝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致使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起步晚且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53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主要干线修复并连接成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以来,制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网骨架的形成,六次大提速,高铁与动车世界领先。
综上所述,交通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交通的日新月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参考论题:铁路交通的变迁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