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5 12:44: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5张PPT)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走近作者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文集》,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题目解说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目 录
 1、《 狗·猫·鼠》
 2、《阿长与<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猖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创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8年出版。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1.《狗·猫·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选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叙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行为,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长妈妈: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富有爱心
3.《二十四孝图》
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分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乱世,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的食物孝顺双亲,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大哭,二老大笑。
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对母亲极孝顺。后家贫,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如果要抚养孩子,怕没有粮食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以便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掘到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4.《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作者叙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和痛苦的感受,对比手法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她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虚幻的无常给予了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叙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
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诲人不倦、治学严谨、平等待人、没有民族偏见
作品分类
第一类:《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三类:《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的眷恋。
人物形象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他父亲强烈的爱。
陈莲河--绍兴城的“名医”,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换花样,置医德、医风于不顾,肆意敲诈,卑鄙无耻。
衍太太--灵魂卑琐,自私奸猾。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不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有助于破除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的隔膜感。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
探究示例
鲁迅的童年是充满快乐的,但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追忆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述了阿长名称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睡相不好、讲“长毛”的故事、给鲁迅买《山海经》等内容。文中重点描述了长妈妈为鲁迅买《山海经》的事。
长妈妈给鲁迅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同时鲁迅儿时也有玩耍的乐园——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儿时心中的乐园,它满载着鲁迅童年时美好的记忆,有美景,有昆虫,有植物,有美女蛇的传说,还有捕鸟的乐趣,这些都令鲁迅难以忘怀,回味无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有趣场景,充满了童趣。
然而,鲁迅的童年也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在《五猖会》一文中,七岁的鲁迅要随家里人去六十多里外的东关看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鲁迅的心目中是一个盛事,他自然十分兴奋。可父亲偏偏在这时要求他背诵《鉴略》,背不出就不准他去看会。文章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父亲的不解与埋怨。
《狗·猫·鼠》一文中鲁迅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杀害的往事,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总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打开了他的童年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他的童年既有快乐又有烦恼;既有对长妈妈的感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又有对强制的封建教育的厌烦与不解。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探究示例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寿镜吾老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文中这样描述寿镜吾老先生:
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②“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
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③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④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⑤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写寿镜吾老先生着墨不多,仅仅抓住几个特点,简单勾勒,就描绘出一位特别的私塾先生。无论语言、动作,还是神态,都惟妙惟肖、传神动人,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写这样一个人物,写得轻松自然,完全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的,语言幽默、有趣。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书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试将这些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研读,思考鲁迅对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探究示例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真实地记录了鲁迅童年的生活与内心体验。《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文章表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如在《五猖会》里,七岁的鲁迅正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到东关镇上看五猖会时,他的父亲却要求他背《鉴略》。鲁迅在结尾写道:“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可见其对童年的鲁迅内心构成的伤害。
总之,鲁迅先生坚决反对刻板的、毫无生气的填鸭式的封建教育,反对死读书,反对以各种形式束缚和禁锢学生思想、压制学生活泼好动天性的做法,主张鼓励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虽然在教育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人口众多,入学、就业的压力大,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成才观、价值取向,很多学校、老师、家长都拼命地夺取孩子的时间,压制他们的天性。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特长班,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今天看来,鲁迅的这些儿童教育观念仍有借鉴意义。
作品简介
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主要内容
创 作 风 格
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内容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