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时空概况;知道《诗经》和“楚辞”。
2.知道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的史料价值。
3.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文
殷商武丁时期的一根卜骨,上面的刻辞为“旬壬申夕,月有食”。
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
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周朝
春秋
《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诗经》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秋七月,
有星孛入于北斗。
—《左传.鲁文公十四年》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历法
历法:历法是根据天象,以一定的单位对年、月、日的计量方法。
夏朝
商朝
可能有了历法
历法逐渐完备,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
战国时期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十三月
想一想: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利用历法、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医学
远古时期
战国时期
神农尝百草
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 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
1.概念: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
王懿荣
3.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兽骨等,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官员王懿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
4.意义:
①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②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③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传说时代:口耳相传
原始刻画符号
甲骨文
文明时代:文字记录
材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尚书》
5.造字方法: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
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象形、会意、形声、指事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的,但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逝和化学变化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
1.概念: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夏朝:发展
商周时期:繁荣
陶寺遗址出土的铜璧形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鼎
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
2.功能:
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乐器编钟
工具铲
兵器戈
食器簋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需300多人同时工作。
四羊方尊,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形象传神。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地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
3.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簋、何尊、三星堆青铜面具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
4.特点:
①国家掌控
③制作工艺高超
④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泥范铸造法
②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
5.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铭文”
何尊及铭文
内底铸铭文“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青铜器
6.三星堆遗址:
青铜面具
②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③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①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青铜树
三星堆玉璋
玉璋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件玉璋与我国 商时期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
黄金面具
知识拓展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 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铸(bó) 钟。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曾侯乙编钟
三、《诗经》和“楚辞”
《诗经》
时期:
地位:
内容:
西周和春秋时期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价值:
《诗经》关注现实,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诗经》中,“风” 是各地民歌;“雅” 是正声雅乐;“颂” 是祭祀乐歌,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诗经》和“楚辞”
材料: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节选自《诗经·秦风·无衣》
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时代背景: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乱不休的特点,同时体现了秦人在战争中团结互助,共同抗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诗经》和“楚辞”
“楚辞”
含义: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代表:
价值: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屈原的《离骚》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三、《诗经》和“楚辞”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泰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夏商周时期的的科技与文化
天文、历法与医学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诗经》和“楚辞”
历法:夏历、商朝历法、二十四节气
中医:名医扁鹊、《黄帝内经》
天文:记录日食、月食、哈雷彗星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中国最早、体系较完整
青铜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
《诗经》: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爱国诗人屈原《离骚》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