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
按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因而在教学中通过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知道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边疆治理的途径和方式,二是要解读民族交融原因以及意义,从而讲透通过“认识”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是如何促进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所以,要把握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解读唐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途径和措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交融、隋唐盛世的出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主要讲述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即国家由统一到繁荣富强到衰微再到分裂的过程。
教材第一子目“隋朝的兴亡”,选取隋朝的建立,主要介绍隋朝的广建仓库、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三征高丽、隋朝灭亡。
教材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主要分两个层次介绍,一层次是介绍了贞观之治、武周政权、开元盛世,第二层次是介绍了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材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主要介绍唐朝中后期的情况,涉及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朱温降唐及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等,内容比较杂,比较多,需要资源整合。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历史解释,如隋唐盛世的出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藩镇割据的形成及影响等缺乏理解和分析。其次,本课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名词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容量大,记忆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在教学中,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补充史料、运用图表进行演示和归纳,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利用时间轴梳理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时空观念)
2.通过隋唐政治经济繁荣的体现和民族交融,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多角度思考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培养历史思维。(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唐朝边疆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唐朝民族交融及其历史意义。(家国情怀)
4.通过唐玄宗时期因边境压力增设军镇,理解安史之乱产生的根源。(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5.通过研读唐朝藩镇割据的相关史料,多角度理解藩镇割据,培养历史思维。(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藩镇割据
五、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以时间线索进行讲述,在导入部分以独孤信故事引入隋唐王朝与秦汉大一统国家的不同之处,以杨隋李唐的鲜卑血统串联起隋唐盛世的内容,并为唐朝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作铺垫。其次,利用唐朝民族关系中突厥的兴衰帮助学生理解唐朝增置军镇、节度使权力扩大,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由此过度到藩镇割据及唐朝后期的历史脉络。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这么一位历史人物,他本人是知名的美男子,他的三个女儿也十分厉害,分别嫁给了三朝皇帝为后,他也因此成为了罕见的三朝国丈,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出示材料)
材料一:北周、隋、唐三代皇室姻亲表
【教师活动】那这位人物就是北周大臣独孤信,他的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嫁给了李炳,也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李渊登基后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是著名的独孤皇后。从“独孤”这个姓氏同学们也能看出他是一位鲜卑贵族。由此可见隋唐与我们之前所学的秦汉有着极大的不同,隋唐并非是传统汉人所建立的王朝,而是融合着胡汉因素。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有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有着胡汉因素的杨隋李唐创造出来的隋唐盛世。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趣味小知识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入隋唐王朝与秦汉大一统国家的不同之处,并为唐朝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作铺垫。
【教学过程】
隋唐盛世
探究一:隋朝重大建设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隋朝含嘉仓遗址图片、洛阳城布局图、大运河图片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快速找出隋朝重大建设成就
【学生活动】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对仓库、洛阳城、大运河等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隋朝的各项建设了解隋朝的繁荣与成就。
探究二:国富等于民富吗?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隋炀帝的活动,并出示材料(隋炀帝在位期间征发民役数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富强的背后民众生活如何。
材料二:
时间 大事 民役人数
604 隋炀帝即位
605.3 营建洛阳,持续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3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5.4 开凿邗沟 10多万人
605.5 营建西苑 170万人
606.7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8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正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
608.7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614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618 隋炀帝被杀,隋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小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封建社会中,国富的背后是劳苦大众的辛劳成果,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过渡】与此同时,作为隋朝贵族的李渊也在太原起兵,在隋朝灭亡的同年(618)于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在前期出现了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探究三: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唐朝前期皇帝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学生活动】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教师活动】对唐玄宗改革兵制(府兵制到募兵制)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理解唐前期盛世出现原因。
【教师活动】唐朝前期,经济有了极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那同学们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学生活动】曲辕犁、唐三彩……
【教师活动】对曲辕犁的改进和作用进行补充讲解。
【小结】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之后,在隋唐大一统下,华夏再次创造出了绚丽丰富的成果。
【过渡】那么,有着鲜卑血统的唐朝统治者在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上与前代相比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民族交融
【教师活动】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探究四:唐朝周边出现了哪些新的民族?
【学生活动】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探究五:唐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东突厥:
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反叛唐朝的东突厥部众建立的后突厥汉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西突厥: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②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唐太宗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回纥 :
①灭东突厥汉国后,南移归附唐朝;
②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吐蕃:
①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会盟:9世纪前期,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于大昭寺门前立唐蕃会盟碑,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时期,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唐朝民族措施的途径进行分类归纳
【学生活动】军事打击、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教师活动】出示阎立本《职贡图》引导学生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民族交融的意义
【学生活动】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进行延伸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结】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历代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
【过渡】唐朝中后期的发展,就与北方边境民族相关。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提到,东突厥反叛,一度建立起后突厥汗国,东北的靺鞨族也强大起来,因而在唐玄宗时期,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三、唐朝衰亡
【教师活动】出示《唐朝疆域图(741年)》
探究五:北方边疆紧张形势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天宝十节度使》及唐朝中央军和边镇兵数量对比,并提出问题。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学生活动】增置军镇,国家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教师活动】通过《天宝十节度使》上军镇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军镇作用,利用唐朝中央军和边镇兵数量对比讲解外重内轻局面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和图片更为清楚直观的理解唐朝设置军镇的原由,同时将原本割裂的两目内容连接起来。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唐玄宗前后期对比),结合国家外重内轻局面形成,引出安史之乱。
材料三:
开元: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天宝: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教师活动】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从政治、经济、边疆等方面进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过渡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出示材料对藩镇进行理解。
探究六:藩镇割据
材料四: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
【学生活动】通过材料概况藩镇的特点。(镇压安史之乱而设节度使;藩镇相互牵制;藩镇独立性强,握有经济、军事大权……)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揭示藩镇的另一面
材料五: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新五代史》
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质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藩镇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为何其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另一方面,事物具有两面性,通过藩镇对唐朝统治的维系作用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性。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梳理唐朝后期脉络。
【设计意图】将繁杂的线索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唐朝后期发展及灭亡原因,并过渡到五代十国。
探究七:五代十国的实质
【教师活动】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君主即位前官职统计表》
【学生活动】找出五代十国君主的共同点(即位前官职均为唐朝节度使)。
【教师活动】揭示五代十国的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并提及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学生能够更清晰明了理解五代十国的实质。
【过渡】我们已经学完了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那么我们来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思考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探究八: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皇帝 举措
隋文帝 励精图治,广设仓库,初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炀帝 新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唐太宗 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打击东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
武则天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设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册封回纥首领。
材料六: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国家的统一,经济的一度恢复发展以及大运河的沟通都为繁荣城市经济创造了条件。隋初按规划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长安城及东部洛阳,到唐朝时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隋唐时期城市与区域开发之间的联动主要有:(一)发达的陆路交通带动中心城市与腹地经济;(二)大运河的开凿牵引沿线城市和腹地经济;(三)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联动海港城市及腹地经济;隋唐时期的城市的建立和选址目的各有不同,但其经济和城市基本是按照城市一腹地互动的模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才全面发展的。
——高长虹《隋唐时期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
【学生活动】归纳隋唐盛世的表现和出现的原因。
表现: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异彩纷呈;民族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原因:
社会:经历长期战乱,人民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政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制度;
军事:对外用兵有节制;
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民族关系:采用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边境统一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总结】隋唐前期,在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先后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诚如北大教授张帆所说,“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但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引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此后又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七、教学板书
一、隋唐盛世
1.隋朝建设
2.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二、民族关系(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1.措施:军事打击、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意义:边疆开发;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八、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内容涉及较多,要有所取舍,分清重难点,不能一把抓。其次,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史实不够清楚,出现逻辑性错误,特别是外重内轻局面形成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所以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