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二节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05 14:2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台湾省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5.利用资料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教学重难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片
方案①: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入祖国宝岛——台湾。大家知道台湾的哪些地理事物?
方案②:图片导入:投影展示日月潭、阿里山和101大楼等图片,引导:这些景观是我国哪一地区的?(台湾)
方案③:图像导入:投影展示同学们熟悉并喜爱的明星,如周杰伦、林志玲等,引导:这些明星来自我国哪一地区?
方案③: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或《外婆的澎湖湾》,引导:歌曲中相关的地区位于我国哪一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活动2【讲授】 【位置与范围】
教学导入:
方案①:直接导入:我们首先来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地理位置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方案②:设问导入:如果我们从家乡出发,坐飞机直接飞往台湾,应该向什么方向飞行?飞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在中国地图上量算)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23.8—24,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兰屿、绿岛、钓鱼岛和赤尾屿等岛屿。
(2)找出台湾省周边的福建省、太平洋、台湾海峡、东海、南海等地理事物。
(3)找出北回归线及穿过的地区。
(4)根据比例尺,估算高雄市与厦门市之间、台北市与福州市之间的直线距离。
(5)描述台湾省的地理范围。
(6)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师检查学生活动情况,引导并评价。
归纳: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还包括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约3.6万千米2.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台湾海峡,阅读下列材料,说出台湾海峡和澎湖列岛的交通重要性。
台湾海峡是我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岛之间,约130千米。总面积约8万千米2.
归纳:台湾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澎湖列岛位于海峡东南部,扼海峡咽喉。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台湾——中国的神圣领土”材料,举例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我们一起来了解台湾这片神圣领土。了解台湾,首先要了解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
方案②:图片式导入:投影展示玉山、阿里山等台湾山地图片,引导:这些景观反映了台湾自然地理的什么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25.8—26,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台湾岛以哪一种地形为主。
(2)归纳台湾岛的地势特征。
(3)看一看,台湾山脉的走向有什么特点?找出台湾岛的最高峰。
(4)说出台湾岛的地形分布格局。
(5)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地形地势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师引导、评价,归纳:台湾的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2/3);地势大致东高西低;山脉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平原多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沿海地区。中央山脉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米。
台湾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挤压形成多山的地形,台湾也因此成为地震多发地区。
引导:台湾多山的地形,也造就了许多旅游景观,如阿里山等。引导学生阅读P。80“阿里山”材料,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台湾的山地地形及其美丽景色。
过渡:台湾位于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太平洋西岸),北回归线穿过南部,这样的位置决定了台湾的气候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30、8—31.8—32,完成下列任务。
(1)台湾岛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简要说说形成这些气候的主要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北回归线穿过南部)
(2)描述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除山地外,年平均气温整体较高,年平均气温南部高北部低——纬度;山地气温低,周围平原气温高——地形)
(3)说一说台湾岛年降水量的特征;说出台湾岛东部与西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台湾岛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台湾中东部为南北延伸的山脉,东部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4)讨论台湾岛两种气候类型分界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台湾中东部为山脉,海拔高,气温较低)
归纳:台湾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多在22℃以上,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课堂活动:出示八年级上册“影响中国的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或台湾近年所遭受的台风灾害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台湾每年夏秋季节可能遭受的主要气象灾害。
归纳:每年6—10月台湾常受台风侵袭。
过渡:在台湾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台湾的河流具有哪些特征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26,阅读课文相应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中找出浊水溪和曾文溪,观察这些河流的流向,说一说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台湾河流大多自东向西流或由中间向四周流,这与台湾岛东高西低或中高周低的地势直接相关)
(2)说出台湾岛河流数量和密度大小的特点及主要原因。(河流数量多,密度大,这主要是因为台湾岛年降水量大)
(3)议一议,为什么台湾岛上的河流都比较短促,水能资源蕴藏量却相当丰富?(短促:台湾岛面积较小,多山地。水能丰富: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多山地,落差大)
归纳:台湾岛河流众多,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浊水溪是岛内最长的河流。
过渡:在台湾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蕴藏了许多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丰富,台湾岛被称为“宝岛”。台湾岛有哪些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34和下列材料,归纳台湾的自然资源特征。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52%,多分布在东部山地。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蓄积量多达3.26亿米3,树木种类近4000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多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
台湾岛发现的矿产资源约110多种,具有开发价值的20多种,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和金、银、铜、铁等,但是台湾矿产资源的储量都不大。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约1600千米,因地处寒暖流交界处,渔业资源丰富,被称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场”。台湾有经济价值的捕捞鱼类有20多种。海藻类主要有石花菜、海苔、鸡冠菜与海人草等,其中以石花菜最为重要。台湾省的珊瑚非常知名,产量曾占世界市场的80%左右,因此台湾有“珊瑚之乡”的美誉。
台湾雨量充沛,河川众多,加上地形影响,大多数河流河床多阶地,流经许多峡谷,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统计,台湾省河川水能蕴藏最高达530万千瓦,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
归纳:台湾岛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樟、红桧、扁柏等。水能资源丰富。海洋水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样。同时,台湾还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地热资源和多样的土地资源。
【发展中的经济】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刚刚我们了解了台湾的资源状况,在这样的资源状况下,台湾经济发展有何特征呢?
方案②:观察式导入:目前,祖国大陆与台湾省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台湾许多产品进入祖国大陆市场,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用过哪些来自台湾的产品。
方案③:讲述式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亚洲四小龙”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它们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从两个方案中进行选择,一个以自学辅导为主,一个以引导讲述为主。
方案①: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达成课程目标。首先,教师展示自学提纲(问题形式)。然后,由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和归纳。
自学提纲如下:
(1)说出台湾省的主要产业部门、农产品及其分布规律。
(2)近年来,台湾省的农业结构有何变化特点?
(3)说出台湾省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结构特征、主要工业中心及其分布特点。
(4)说出台湾省的交通状况、台湾岛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5)举例说明加强与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可以为台湾省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6)说出台湾旅游业的地位,举出几处台湾的旅游胜地。
方案②:引导讲述法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34,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台湾岛的主要农产品,议一议这些农产品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2)说出台湾岛主要农产品的分布规律,议一议农产品分布规律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3)除种植业外,台湾省还有哪些农业部门也较发达?
归纳:台湾省种植业过去主要种植水稻,现在亚热带和热带水果、茶叶、甘蔗成为台湾的主要农产品,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合这些农产品的种植。台湾省的主要农产品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和低缓丘陵区。台湾省的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也较发达。
课堂活动:阅读课文相关部分,了解台湾省近年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归纳:近年来,台湾省农牧业生产专业化、企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上升。
过渡: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快速发展、逐渐起飞,工业占经济中的比重逐渐超过农业,工业成为台湾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课堂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台湾省工业发展的特点。
归纳:工业是台湾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台湾省基本建立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每年有大量工业制成品需要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35,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桃园、高雄、基隆等城市。
(2)台湾岛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3)分析台湾岛铁路线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环形分布,主要受地形分布的影响)
(4)归纳台湾岛的交通运输特征。
归纳:台湾岛交通运输发达,除中部山区外,铁路、公路遍及各地。受中部山区影响,台湾岛的陆上交通运输线多呈环形分布。同时,台湾航空运输、海洋运输发达,对外联系便利。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日月潭”材料,教师补充有关台湾省旅游业的最新数据,如旅游收入、旅游业产值比重等,归纳台湾省旅游业特点。
归纳:台湾省旅游业发达,现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
归纳:近年来,台湾省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密切,对台湾省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人口与城市】
教学导入:
方案①:过渡式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中的经济,下面我们来了解生活在这里的台湾同胞。
方案②:图片导入:展示高山族舞蹈、“101”大厦图片,引导:这是哪个民族?生活在我国的哪个省区?这座大厦坐落在哪个城市?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台湾省的人口特点,简要分析台湾省人口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
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台湾人口2316万,人口密度为638.9人/千米2,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省份之一,10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0.4%,增长趋缓,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为平原多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城市多于乡村。 归纳:台湾总人口约2300多万(2010年),人口稠密。人口增长趋缓。人口分布基本特征为平原多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城市多于乡村。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台湾省居民的民族构成。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有汉族、高山族等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7%,高山族不到总人口的3%,约50万人。汉族人口中,1945年前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在台湾又称“本省人”)占汉族人口的81%~91%,1945年后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在台湾又称“外省人”)占汉族人口的7%~10%。1945年前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以福建人和广东人为两大分支,其中近80%的人口祖籍为福建省,以漳州、泉州人最多,近20%的人口祖籍为广东省,以梅州、潮州人最多。
归纳:台湾省居民以汉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7%。全省人口祖籍大多为福建省。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过渡:台湾居民主要分布在城市,台湾有哪些主要城市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台湾地图上找出台北、高雄、台南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一说台北、高雄、台南市的主要城市职能,说一说阳明山风景区、北投温泉风景区、赤嵌楼等名胜分别位于台湾哪些城市。
归纳:台湾省比较大的城市有台北、高雄和台南等。台北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也是台湾省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台南市是台湾省最早兴起的城市,也是重要的渔港和食品工业基地。
课后活动:收集资料,请从地缘、血缘、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说一说台湾与祖国大陆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请就此出一期黑板报(或墙报),或者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