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七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形势,大战的酝酿、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本课既上承工业革命和世界殖民体系内容的影响,下启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是世界近代史走向世界现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讲清本课对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建构知识框架意义非凡。
本课由三目构成: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主要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及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爆发。一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西线战场是决定性战场。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其间,出现了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等重大事件,最终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存在着诸多矛盾,而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国联由于制度缺陷,未能实现保证国际和平的目的。欧洲优势地位的动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使得战后国际体系出现新的变局。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国联等基本史实,对一战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也有简单的认知。本课教学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战爆发的根源、一战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以此确定把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由知识获取转而重点定位于思维认知。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发现高中较多男生对战争持狂热甚至向往的态度,女生则普遍表示内容枯燥不感兴趣,故本课教学设计则需要更多引起学生兴趣,还需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分析,更加注重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念,增强其对和平的认同和向往,提升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
1.借助电影《战马》作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和走出一战战场。
2.通过解读文本、分析表格与地图,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
3.借助一战地图梳理一战中的重要事件;让学生扮演交战一方制定作战策略,分析优势劣势,并判断一战走向和结局;通过战地照片理解战争的残酷。
4.通过分析照片、解读文本、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认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国际格局的变化,理解战后人们为维护和平做出的努力,明白和平虽未到来,但人们却一直在努力之中。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国际格局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认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国际格局的变化。理解虽有诸多困难,但人们没有放弃追求和平,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核心素养达成
水平1:能够利用历史学科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要素对本课的概念如萨拉热窝、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进行历史解释;能够对一战走向持久战、总体战等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分辨一战的导火线、根源等,尝试运用文字、地图、历史漫画等材料进行评析。
水平3: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术语,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是一战的根源这一历史结论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够在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对该体系对于维护和平的贡献以及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的历史结论作出解释。
水平4:在探究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了解更多史料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历史解释,理解和平来之不易,但是值得更多人投入更多的努力去追求。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借助电影《战马》作为载体,贯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一战前后国际关系的变动和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观念的变动来探讨人性与理性。
(二)导入新课
世界影史上为数不多的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关于一战的影片——《战马》。这部影片曾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6项提名,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场青年艾伯特与他的爱驹乔伊的一段传奇曲折的动人故事。
设计意图: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发现高中较多男生对战争持狂热甚至向往的态度,女生则普遍表示内容枯燥不感兴趣,故本课教学设计用反战电影片段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竖立正确价值观。
(三)新课学习
1.从田园到战场——人性的贪婪与理性的失却
展示材料1影片片段:艾伯特骑着乔伊与好友的汽车在广阔的草原上赛跑。
设置问题:观看视频,同学们这是一种怎么的生活?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描述下。
预设学生回答:惬意的、自由的、美妙的、浪漫的。展示田园牧场生活的美好。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点出远离战争的田园牧场生活的美好,与战争形成反差。
展示材料2影片片段:乔伊被即将出征的英军军官征用,艾伯特与乔伊告别。
设置问题:是什么打破了这种生活?
预设学生问答:战争或者一战。
教师提问: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预设学生回答: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提问:远在萨拉热窝的枪声为何会惊到英国的农场?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将课堂重心从电影导向史料阅读,注意引导学生准备从各方面深层次探讨一战爆发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的方式更为轻松简单的将学生带入一战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残酷的一战战场核心问题为“远在萨拉热窝的枪声为何会惊到英国的农场?”让学生认识到一战的爆发和扩大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它有着更深层次原因。
展示材料3文字材料、表格、地图
材料:1908年,英国一改零关税政策,对德国商品定下平均13.3%的骇人关税,以减少德国商品的冲击。作为报复,德国冻结了英国金融业在国内的投资。对此英国大量抛售德国债券,导致德国马克大规模贬值。
——高岱《英德对抗的兴起》
材料:欧洲各国陆海军总数(万人)
材料:1911年,法国保护国摩洛哥爆发起义。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摩洛哥。德国借口保护德国商人,派遣舰队干预。法国请求英国增援,英国明确表示支持法国,并进行战争动员,以恐吓德国,迫使其让步。
——整理自“摩洛哥危机”事件
追加材料: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
设置问题:阅读材料,各国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状态?简单描述下这种状态?(简单进行分为4个小组,每一个材料选取一个学生进行问答,最后一个小组进行总结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预设学生回答:经济层面报复性竞争;军事上扩军备战或者军备竞赛;政治或外交上对抗或争夺;追加材料为组成军事集团。总结为多方面对抗的、无序的竞争状态。
追加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引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师活动:一战的爆发与各国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激烈争斗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追加材料:
设置问题:综合材料,分析表格,究竟是什么打破了田园生活?
预设学生回答: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斗争打破了宁静自由浪漫的田园牧场生活。
追加设问: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非正义的、列强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教师活动: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战的导火索,是列强想通过战争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借口,真正打破艾伯特和乔伊平静生活的是列强不断膨胀野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在经济、军事和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存在对抗的、无序的竞争状态,促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最终走向战争,得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通过分析欧美列强的工业发展与殖民地位次以及德国外长皮洛夫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论述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一次非正义的、列强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从狂热到恐惧——人性的追求与理性的反思
展示材料4:照片、文字材料
设置问题:观察对比两幅图片,两国民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学生回答:开心、自信、喜悦、愉悦(可能会出现狂热)
追加材料:
材料5:联军方面伤亡人数如下:日本622人,俄国302人,德国188人,英国64人,法国50人,美国48人,意大利18人,奥匈帝国8人。
——整理自《明治三十三年北清事变战史》
追加设问:综合上述材料,为何民众对战争如此狂热?
预设学生回答:在一战以前,欧洲各国通过战争均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教师活动:因为欧洲各国均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所以整个欧洲社会均对战争报以狂热的态度。但一战的战争发展却走向了他们始料未及的反方向。
展示材料5:影片片段、地图、文字材料、照片
展示材料影片片段:军官率领骑兵向德国阵地冲锋,遭遇到马克沁机枪扫射。表情从狂人慢慢变为恐惧和绝望。
设置问题:视频中的军官表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从自信狂热变成恐惧与绝望。
追加设问:这种表情和心理变化是特例吗?我们来看看真实的一战。
展示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设置问题1:仔细观察地图,同学们请扮演协约国或者同盟国的决策者,计划一个能够帮助你取得战争胜利的作战方案。(小组讨论,选择2组代表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同盟国:集中力量打垮法国或者俄国,避免两线作战,速战速决,不与协约国消耗。
协约国:多条战线一起进攻,让同盟国多线作战,同时利用国力消耗对方,打消耗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各方参展国家数量,以及各自能够动员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设置问题2:根据形势图,你推测哪一方会获得最后胜利?理由?(小组讨论,选择2-3组代表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因为同盟国(德国)被包围了(两线作战)。协约国国家数量多(实力强大)。协约国殖民地多,物资多。
追加设问:在地图上标出一战的关键战役。
答案显示:马恩河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地狱、日德兰海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扮演同盟国或者协约国决策者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战双
方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地图预测分析战争的走向以及在地图上
标注主要战役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战的基本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一
战双方实力实际并不对等,战争无法再短期内结束,协约国将会成
为胜利方。
展示材料:
介绍:被德军炮击过后的法军阵地400多人仅由16人存活
介绍:凡尔登法军某阵地一天的弹药量,
凡尔登战役10个月共发射4000万枚炮弹。
追加材料:1918年11月11日一战停战协定原稿及伤亡报告
介绍:一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卷入战争。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而死亡。超过欧洲此前1000年里战争伤亡人数总和的两倍!
设计意图:通过战地照片和相关介绍的方式展示一战造成的重大人员和经济损失,与战前形成对比,让学生了解影片中对于战争的恐惧表情是一战中欧洲民众的普遍反应,人们对战争从狂热走向恐惧,在恐惧之中反思。为战争结束后对于战争的抵制和维护和平的努力做铺垫。
3.从反思到尝试——人性的回归与理性的尝试
展示材料5:影片片段、文字材料、照片
影片片段:艾伯特骑着乔伊,随着晚霞归来,在夕阳下与父母拥抱。
设置问题:人和马都从战场回来了,人性回来了吗?
预设学生回答:回来了或者没有回来
展示材料:
设置问题:问题:对比战前,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都很开心,都很高兴等;战前是狂热,现在是真的愉悦、开心。
追加设问:作为即将战败的德国民众,为何也在欢呼?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马上不用打仗了,停战了
追加设问:那理性回来了吗?
设计意图:战争结束后人们的狂欢与战前不同,无论是战胜国或者战败国的民众第一时间都在庆祝战争的结束,期盼和平的到来,这是人性中热爱和平的归来,以此引出维护和平的理性尝试。
展示材料:
教师活动:威尔逊在一战进行中的时候就提出了号称能带来和平的“十四点原则”。后续以此为理论基础,制定了国联的盟约,这是一战结束后对维护和平的主要尝试。
展示材料:
设置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对比战前,国联盟约体进行哪些理性尝试?
预设学生回答:成立国联;设置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的机构;缩减军备;停止生产使用生化武器;民族自决;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公开缔结条约,遵守国际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通过会议、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争端;委任统治;制裁战争;国际合作等。
教师活动:战后对于和平的理性尝试非常多,按照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
行归纳总结。
展示整理结果:
政治:1.成立国联制止战争、维护和平。2.公开缔结条约。3.遵守国际法。
外交:1.以会议、谈判方式解决分歧。 2.确定一些普遍认同的外交原则。
(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民族自决)3.开展国际合作
军事:1.裁减军备,限制军备竞赛。2.停止生产使用生化武器。
材料展示:
材料展示:巴黎和会由27个战胜国参加,德国等战败国及苏俄被拒之门外。和
会规定,整个会议分为最高会议、专门会议和全体会议三种形式。
最高会议由美、法、英、意、日五强首脑和外长组成,也称十人会
议,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后来十人会议又演变成美、英、
法三国首脑组成的三人会议……意大利中途退出……美国、中国拒
绝签署协议。
设置问题:阅读材料,结合课本P87-89,分析“新秩序”存在哪些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1.强权政治2.对战败国过于苛刻(例如对德)3.战胜国内部矛盾重重4.殖民主义(委任统治)5.和平机制不成熟(全体一致)6.“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教师活动:各国采取了非常多的方式来维护和平,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各国间
的矛盾,也制定了许多新的举措和机制来维护和平,为维护和平做
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和平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战
以后,热爱和平的人性暂时从战场归来了,但有效维护和平的理性
尝试却没有完全建立,维护和平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
多人更进一步的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材料内容和书本知识的整理,让学生知道一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国联等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国际关系,维护了和平。但是其中存在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维护和平的理性尝试道路还很长,但我们却已经走在了维护和平的理性道路之上。
(四)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从田园到战场
经济对抗 帝国主义
军备竞赛 瓜分世界 非正义的一战
政治军事集团 的争斗
从狂热到恐惧
漫长的战争时间 巨大的经济损失 大量的人员伤亡 反思战争
从反思到尝试
凡—华体系
国际联盟 缓和但不长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局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