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情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在初中已经讲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处理,适当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提升学生时空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适当的补充图文资料和文献史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学生认识,并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教学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重要史实。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2)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从史料实证角度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分析它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4)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概述国际联盟的宗旨、性质、作用。
重点: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
难点: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认识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
盛顿体系。
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下午好,我来自湖州市南浔高级中学,一进校门就发现我们的校训是正德后生,臻于至善。所谓臻于至善就是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今天我的这节课的主题正好部分符合这个词的含义,虽没有达到至善,但是也是对和平机制不断完善探索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和平机制的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师: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带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吊在树上的人,突出战争的残酷。
师:图为“战争大悲剧”组图的一部分。《战争大悲剧》是由法国艺术家雅克·卡洛(1592–1635)创作,出版于1633年,是卡洛最著名的作品,被称为欧洲艺术中的第一篇“反战声明”这里的战争指的是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三十年战争被描述为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之一。800万人(主要是德国人)死于刀剑、火炮、饥荒、疾病和报复性屠杀。国家间来回的拉锯战和重新结盟使得欧洲很多城市反复沦陷,各国雇佣军从四面八方朝欧洲腹地战场蜂拥而至,所经之处尸横遍野,部队践踏庄稼、烧毁城镇、强奸和谋杀平民、抢劫和破坏财物。面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场面,哲学家席勒曾描述道“千万张嘴千万次地在祈求和平,即使最有害的和平也被当成是上天的善举。” 被战争折磨得筋疲力竭的各方坐下来谈判,最终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师:说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我们来看一段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现的原则?
生:遵守条约(引导学生从遵守条约这个方面考虑)
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公国、萨克森选侯国、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以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材料内容体现了各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时也体现了遵循协议的原则。此外
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体现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家法基本原则。一百多年后,拿破仑战争再次引燃了整个欧洲的战火,饱经战火折磨的各国再次坐下来谈判,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还通过制定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维也纳体系下,将近100年的时间内没有爆发全欧洲的大战,但是战争的阴影正在悄悄降临。萨拉热窝的两阵枪响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
师:大家观察一下,你对普林西普的印象是什么?
生:略
师: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黑手社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了一个炸弹,但仅仅擦伤了斐迪南。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另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年仅19岁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那么,为什么这一事件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呢?这些欧洲国家为什么在之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确立的通过大国之间召开国际会议协调和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不管用了呢?他们是凭什么认为通过战争更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师:其实是时代变了。维也纳体系建立后的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为它们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等等等等。当后起而强大的德国在经济上超越英国时,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德国已经不满足于当时的世界秩序,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到了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更为致命的是,双方都认为能很快地战胜对方,都充斥着好战情绪。比如法国人认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当得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后,惊喜地说:“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萨拉热窝事件这一颗火星一下子就点燃了整个欧洲的战火。
师:阅读材料,分析指出这些条款会引起怎么样的连锁反应?
生:略
师:欧洲所有强国这时都已加入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这给国际关系带来了种种灾难性的后果。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及时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直接参与争端的盟国;否则,他们就会担心己方的同盟会瓦解,使自己陷于孤立而遭受危险。因而,每次争端往往都会扩大为重大的危机,而两大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则不论愿意与否都将被卷入期中。简单来说,秩序已经失去平衡,双方任何的武装冲突,都将把自己的盟友拖入战争,同时世界已经连接为一个整体,列强的战争势必会导致它们的殖民地也纷纷加入战争,真正地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一战的主要概况。从地图上找到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地图比较小,我再局部放大,同学们可以仔细查看。
师:统治者们以为的大战很快就能结束的期望并没有实现,恰恰相反,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向: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长期的战争也给双方士兵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师:大家看这幅照片。这个病被起名为战壕足。环境恶劣,呆在战壕里的士兵鞋子因长期被水浸泡,收缩、变湿经常被真菌感染,脚掌先变红,后变青,奇痒无比,不到18个小时皮肤便会发出臭味,组织慢慢坏死。战壕足看似不起眼的小病,但会逐渐加重,开始只是脚部冰冷并肿胀,过不了多久血管因寒冷收缩失去感觉。潮湿加上寒冷造成的缺血使热循环停滞导致缺血,再之后就发展成严重的组织和血管坏死。轻微的造成脚部表面皮肤及血管损伤,重者面临截肢甚至死亡。据统计,整个一战期间死于战壕足的士兵就达25万之多,跟不用说因此而截肢的人数了。
P13 师:再观察这两张照片。一张是因来不及掩埋而堆积如山的尸骨。一张是堆积如山的炮弹弹壳。无不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又十天的一战,波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被卷入,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而死亡。
师:战争终于于1918年11月11日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结束。人们载歌载舞,庆祝战争的结束,但是面对满目疮痍,各国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重建经济与维护和平。
师:对,是重建与和平。但是重建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秩序的重建。人们也不禁要反思,为什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无法阻止大战的爆发?
师:于是各国首脑们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商讨战后事宜。
师:为了各自的利益,会议上充斥着争吵。比如由于列强没有满足意大利的要求,首相奥兰多很失落,一气之下卷铺盖卷回家了,奥兰多回国后,议会问他在和会上给国家争取了什么利益?奥兰多无法解释,便又被议会赶回了巴黎和会,继续充当一个和会的“影子”。由于和英法的分歧较大,威尔逊于当年2月中旬“愤而离席”回国呆了一个月后,这位总统又回到了巴黎,继续与盟友做斗争妥协。争吵归争吵,威胁归威胁,但是各国毕竟不再诉诸武力,最后还是回到了谈判桌上。体现了大国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妥协,维护和平的期望。
师:观察表格,回答哪些国家的目标有冲突?最后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生:略
师:从表中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两次会议上的诉求是互相有矛盾的。如法国要尽可能的肢解德国,但英法反对。最后,几个大国之间通过协调,互相妥协,最终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战后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师:在如何能够长久地维护战后体系和和平方面,各国都提出了各自的和平方案,但是有一位领导人的方案得到了与会各国乃至全世界的欢迎。他所到之处无不载歌载舞,大家猜猜看,他是谁。
生:威尔逊
师:是的,他就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其提出的十四点原则既要解释战争,又要创造未来和平的基础,这种和平不仅要结束与同盟国的武装冲突,还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而维护这种新的世界秩序的基础就是建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世界性国际组织。这是国际联盟的徽章,徽章中间缀一个内有两个五角星的蓝色五边形。五边形及五角星象征五大洲及五个种族(高加索、美洲、马来、埃塞俄比亚、蒙古利亚)。旗帜上方和下方分别写有国联的英文名称和法文名称(是否可以说明控制国联的是英法)。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国联总部曾设于此。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什么?
生: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师:由于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但是它的宗旨确实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它吸取了一战的教训,强调了国际合作,互相协调以维护世界和平。后来《联合国宪章》也引入了这一原则。
师:国际联盟维护和平的努力:①1920 处理了瑞典和芬兰的亚兰群岛争端②1921 解决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边界冲突③1923 迫使意大利从希腊的科孚岛撤军④1924 缔结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⑤1927 结束立陶宛和波兰在维尔那的战争状态总之,盟约的意义在于:它首先将争端的和平解决与集体安全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它也是“利用国际组织解决争端”这一方式的最早体现。
师:最后,我用德国历史学家埃卡特·孔慈的一句话总结:人们期望每场战争后的和平能够结束所有的战争,创造永久的和平。而和平来之不易,更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他不是一个口号,更是一起努力的目标。从欧洲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些努力还需要大国间的协调和各国利益的妥协和让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