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1课时 生态脆弱区
题型觉醒
角度 生态脆弱区
(2024山东日照期末)生态脆弱区主要
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
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如图示意我国不
同类型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序号所示我国四处生态脆弱区的共同特征是( )
A.位于非季风区 B.生态稳定性较差
C.土地沙漠化严重 D.生物多样性丰富
B
【解析】 A(×)③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B(√)①地区是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②地
区气候较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③地区地势起伏
大,水土流失严重;④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图中四个地区生态稳定性都较差。
C(×)③地区气候湿润,不会出现土地沙漠化。
D(×)②地区气候干旱,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
2.[大招8]各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成因对应正
确的是( )
C
A.①土地盐渍化—长期不合理灌溉
B.②草场退化—季节游牧,过度开矿
C.③土地石漠化—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D.④水土流失—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解析】 大招8追根溯源,两角度分析生态
脆弱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角度一、自然原因(地气水土
生)
A(×)①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区,且该地区
矿产资源较丰富,对应的问题是草场退化,
原因是过度放牧,过度开矿。
B(×)②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区,由于长期
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
C(√)③地区多喀斯特地貌,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破坏植被,土地石漠化严重。
D(×)水土流失与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无关。
马上归纳
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土地退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
降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沙尘天气频
发,加重风沙危害,破坏交通等基础设施;
气候变干,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极端天气
现象增多,自然灾害加剧等。
(2024河北衡水期末)冻土湿地是在高纬度或高
海拔冷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分布于
多年冻土分布带上,植被层下是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
植物残体堆积成的泥炭层,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区。
近30年,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湿地
退化严重。如图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某地多年冻土南
界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冻土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对冻土起保护作用,该作用主要是( )
A
A.隔热和保储水分 B.降温和增厚功能 C.储存大量有机碳 D.缓解气候的变暖
【解析】 冻土湿地的植被层具有遮阴降低地温的作用,可以保护沼泽湿地。冻土湿地的
泥炭层较为致密,水分不易被蒸发,可以保持土壤的含水量,A正确。
4. 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
( )
B
A.融化区域的面积缩小
B.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碳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下降
D.微生物分解有机碳能力减弱
【解析】 图中冻土界线不断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
进,说明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冻土湿地不断消失,泥炭
层碳汇区积累的碳不断向大气释放,B正确。融化区域的面积不断变大,土壤的温度不
断升高,气温升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碳能力增强,A、C、D错误。
(2024海南联考)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
源地,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多种土壤侵蚀类型并存。下表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不同坡度地
区土壤侵蚀情况统计表。据此完成5—7题。
坡角 土壤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面积/×10 km 比例/% 面积/×10 km 比例/% 面积/×10 km 比例/%
小于5° 1.45 54.92 0.00 0.00 1.45 60.41
5°—8° 0.34 12.88 0.01 4.17 0.33 13.75
8°—15° 0.50 18.94 0.07 29.17 0.43 17.92
15°—25° 0.26 9.85 0.11 45.82 0.15 6.25
25°—35° 0.07 2.65 0.04 16.67 0.03 1.25
大于35° 0.02 0.76 0.01 4.17 0.01 0.42
5.三江源国家公园坡角大于35°的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小主要是由于( )
B
A.植树造林面积广 B.绝对面积较小 C.植被覆盖率低 D.年降水量较少
【解析】 A(×)坡角大于35°的地区不适宜植树造林。
B(√)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流水侵蚀越强,则坡度大的地区流水侵蚀面积占比应
较大,但该地坡角大于35°的地区流水侵蚀面积占比较小,说明坡角大于35°的地区绝对
面积小,因此土壤侵蚀面积小。
C(×)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面积会增大。
D(×)三江源国家公园坡角大于35°的地区年降水量不一定少于其他地区。
6.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的情况可知( )
A
A.地形坡度对流水侵蚀影响大 B.植被类型对流水侵蚀影响大
C.风力侵蚀对土层厚度影响小 D.人类活动对风力侵蚀影响小
【解析】 A(√)由表中数据可知,三江源国家公园坡角小于5°的地区几乎不受流水侵蚀,
而坡角15°—25°的地区流水侵蚀比较严重,因此可以判断地形坡度对流水侵蚀影响大。
B(×)表中数据没有体现出植被类型对流水侵蚀的影响。
C(×)表中数据没有体现出土层厚度的变化,且土层厚度越薄,受流水和风力侵蚀越
严重。
D(×)坡角小于5°的地区地势平缓,人类活动量大,对地表破坏相对较严重,受风力
侵蚀影响大,说明该地区人类活动对风力侵蚀影响大。
7.为了减轻三江源地区的土壤侵蚀,需要( )
B
A.减小三江源地区的坡度 B.控制畜牧业的规模
C.削减三江源地区的风力 D.实施全面植树造林
【解析】 人为减小三江源地区的坡度以及风力难度太大,A、C错误;控制畜牧业的规
模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从而减轻水土流失,B正确;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因时制
宜,不能“一刀切”,D错误。
马上拓展
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
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
根据外营力的种类,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
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在现代侵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
侵蚀的影响日益加剧,其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
(2024安徽联考)漓江上游为非岩溶森林生态分区,生态状况良好;中下游为岩溶
生态分区,石漠化问题比较突出。漓江流域石漠化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约8.9%。自然因
子对石漠化空间分布的影响权重排序为:岩性>地貌>植被覆盖>高程>年均降水量>坡
度。下图示意2015年漓江流域不同坡度、不同高程石漠化面积占比。据此完成8—10题。
8.[大招8]影响漓江上游与中下游生态状况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A.植被覆盖,岩性 B.高程,植被覆盖 C.坡度,降水 D.地貌,坡度
【解析】 大招8 追根溯源,两角度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角度一、自然原因(地气水土生)
据材料可知,漓江上游为非岩溶森林生态分区,生态状况良好,所以判断漓江上游植被
覆盖较好,漓江中下游为岩溶生态分区,石漠化问题比较突出,岩溶地貌以可溶性石灰
岩为主,易出现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所以其生态问题产生的主导因素是岩性,A正确。
9.漓江流域石漠化多发区岩性特征符合( )
C
A.片理结构发育 B.球状风化明显 C.碳酸盐含量大 D.多孔洞和流纹
【解析】 A(×)片理结构发育是变质岩的特征之一,石灰岩是沉积岩。
B(×)球状风化是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的一种)的典型特征。
C(√)石漠化多发生在岩溶地貌区,岩溶地貌区的岩石以可溶性石灰岩为主。石灰岩
中碳酸钙含量大,易发生溶蚀现象。
D(×)喷出型岩浆岩多孔洞和流纹。
10. 结合图示,推测漓江流域石漠化严重的社会因素主要是( )
B
A.劳动力素质 B.人口密度 C.机械化水平 D.种植结构
【解析】 由图可知,漓江流域石漠化严重区多分布在坡度较小、海拔较低区域,此区
域人口密度大,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较为活跃,B正确;与劳动力素质、种植结构没有
直接关联,A、D错误;机械化水平低是石漠化严重的结果,而非原因,C错误。
(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武陵山地区石漠化严重。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人工补植
造林,如今已形成集用材林、经济林为一体的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据调查,在不同
等级石漠化环境中都可以见到蔷薇科的植物,但蔷薇属、火棘属植物在重度石漠化环境
中没有分布,而绣线菊属植物则在无石漠化环境中没有分布。下表为研究区样地基本自
然概况表。据此完成11—12题。
石漠化等级 岩石裸露率/ % 样地土壤的植被 覆盖率/% 平均坡角 物种多样性 指数 物种优势度
指数
无石漠化 小于20 大于80 8° 2.80 0.82
轻度石漠化 31—50 50—69 15° 2.85 0.89
中度石漠化 51—70 30—49 25° 2.85 0.88
重度石漠化 大于70 小于30 33° 2.56 0.90
11.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D
A.气候差异 B.水文差异 C.人类活动 D.土壤差异
【解析】 由表格可知,样地土壤的植被覆盖率越小,石漠化越严重。由所学知识可知,
土壤越薄,植被生长的条件越差,物种越少,故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差
异,D正确。
12.[大招8]人工补植造林多选用蔷薇科植物的意义重在( )
B
A.增强森林物种多样性 B.指示石漠化演替规律
C.改善当地石漠化问题 D.增加其森林经济价值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都可以见到蔷薇科植物,该科下不同
属植物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人工补植造林多选用蔷薇科植物的意义重在指示石漠化演
替规律,故选B。
能力觉醒
(2024江西九江期末,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油橄榄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喜温暖抗干旱,不耐寒。只要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
油橄榄都能生长良好。油橄榄营养价值高,是食用油、医药、化妆品等的原料之一。位
于云南省中部,隶属峨山彝族自治县的甸中镇,多河谷、丘陵、山地,过去石漠化严重。
如今,石漠化严重的荒山分布着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油橄榄成为乡村振兴、群众脱贫致
富的“摇钱树”“致富树”。种植油橄榄使当地的土地石漠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下图示意
甸中镇位置和石漠化、油橄榄景观。
(1) [大招8]分析甸中镇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甸中镇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甸中
镇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当地农民过度垦殖、过
度樵采,使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裸露多,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浅薄,受到侵蚀、冲刷,
岩石裸露,导致石漠化。(4分)
【解析】 大招8 追根溯源,两角度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角度一、自然原因(地气水土生)
甸中镇位于我国云南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雨水冲刷能力
较强,侵蚀能力较强;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径流流
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过去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樵采,导
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面积增大,一旦发生强降水或长时间降水,会导致水土流
失加剧;地表的土壤浅薄,在流水侵蚀和冲刷作用下,土壤下层的基岩易裸露出来,发
生石漠化。
(2) 阐释甸中镇选种油橄榄作为“致富树”“摇钱树”的原因。(8分)
【答案】 甸中镇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油橄榄,这里夏季高温,利于油橄榄旺盛生
长;冬季温和,无低温冻害,利于油橄榄越冬;旱雨季明显,油橄榄具有一定的抗旱功
能;山地、丘陵的土壤排水良好,利于油橄榄根系发育;油橄榄的营养价值高,能够加
工成多种产品,经济效益好。(8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 甸中镇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且高温期较长,能够为油橄榄的生长提
供充足的热量条件;该地纬度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温和,受低温冻害影响较小,
有利于油橄榄的越冬;当地降水主要在夏季,旱雨季明显,油橄榄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能够抵御旱季缺水的不利影响;当地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有利于排水,
适宜油橄榄根系的发育;根据材料信息“油橄榄营养价值高,是食用油、医药、化妆品等
的原料之一”可知,油橄榄的营养价值较高,用途较广泛,能够加工成多种产品,使当
地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当地农村脱贫致富。
(3) 说明甸中镇油橄榄规模化种植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的重要作用。(6分)
【答案】 规模化种植的油橄榄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漫山遍野的油橄榄,可以降
低雨水冲刷力,保护土壤;种植油橄榄需要平整土地,修建梯田,可减少地表径流对坡
面的侵蚀。(6分)
【解析】 规模化种植的油橄榄能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油橄榄规模化种
植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暴雨对地面的冲刷,保护土壤;规模化种植油橄榄需要平
整土地、修筑梯田,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减少水土流失等。
素养觉醒
(2024广东广州期中,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流域属大陆性气候,生态环境脆弱,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10.8 mm,降水集中于6—
9月,湖泊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冲洪积松散沙质堆
积物。布哈河是青海湖入湖流量最大的河流,对
青海湖的水量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河流入湖处北部土地沙漠化较为明显,且有恶化趋势。
研究发现1995—2005年,受气温变化的影响,青海湖周边山地雪线高度呈下降趋势。图
1示意1973—2018年布哈河河口处湖岸线变化,图2为青海湖位置示意图。
(1) (区域认知)根据材料指出布哈河的主要
补给来源和汛期时间。(4分)
【答案】 补给来源: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2分)高山冰雪融水汛期时间为夏季,降水集
中在6—9月。(2分)
【解析】 布哈河是青海湖入湖流量最大的河流,
位于青藏高原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较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主要出现在每年夏季,此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而降水补给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9月。
(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大招8]据图
描述布哈河河口处湖岸线的空间变化过程,并推
测1973—2004年湖岸线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 1973—2004年,湖岸线向湖中心推进,
2004—2018年,湖岸线后退。1973—2004年湖岸
线向湖中心推进的主要原因是湖盆周边广泛分布
着松散的砂质沉积物,湖区盛行西北风导致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泥沙;上游用水量增加,
入湖水量减少,岸线向湖中心推进。(6分)
【解析】 大招8 追根溯源,两角度分析生态脆
弱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角度一、自然原因(地气水土生)
读图可知,图中湖岸线变化具有阶段性。1973—
2004年湖岸线向湖泊中心方向推进,原因应主要
从湖水减少及泥沙淤积增加两个角度考虑。泥沙
淤积严重主要是由于湖盆周边广泛分布松散的砂质沉积物,湖区盛行的西北风将大量的
沉积物吹向河流,使入湖河流中泥沙含量变大;人口增长,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增加,入
湖水量减少;由此造成湖岸淤积,岸线向湖中心推进。
马上拓展
青海湖的生态价值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历史上
曾是一个淡水湖;随着青海南山断层陷落和环
湖四周山体抬升,湖水不再外流,加之水分蒸
发和矿物沉淀,湖水盐度不断升高,导致青海
湖逐渐演化为闭塞的咸水湖。青海湖环湖分布
着大片湿地草甸,是高原内流区水循环生态过
程的典型区域、高原特有高寒湿地及高原内陆
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为维持大面积自然生态
系统结构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是阻挡西部荒
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2课时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问题及治理
题型觉醒
角度1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024陕西宝鸡期末)赤峰市敖汉旗充分利
用科尔沁沙地的地下水资源,采用滴灌技术,成
为全国沙棘生态建设示范区。如图为科尔沁沙地
位置及水系分布。完成1—2题。
1.[大招8]科尔沁沙地的成因有( )
C
①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
②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③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风力大
④过度牧垦,土地沙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大招8 追根溯源,两角度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河床泥沙裸露,容易被风力侵蚀、搬运、堆积 [角度一、自然原因(地气水土生)] ①正确
科尔沁沙地并非深居内陆 ②错误
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并不是沙地的形成原因 ③错误
人类大面积垦荒,植被覆盖率低,造成土地逐渐沙化(角度二、人为 原因) ④正确
2.推测科尔沁沙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季节是( )
A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A(√)科尔沁沙地纬度较高,冬季漫长,
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而沙地孔隙较
大,有利于水分下渗,地下水资源丰富。
B(×)科尔沁沙地夏季降水较多,但气温较高,蒸
发旺盛,地下水得到的补给少。
C(×)秋季,科尔沁沙地气温下降,蒸发变弱,但降水量也变小,地下水得到补给小。
D(×)冬季,科尔沁沙地积雪多,但温度低,积雪难以融化来补给地下水。
角度2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024四川成都期中)库布齐沙漠是中国
第七大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在对库
布奇沙漠进行生态治理的早期,人们治理的方
式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收效甚微。后来,引
黄入沙工程从其西侧黄河段引季节性洪水进入
库布齐沙漠的低洼地带,在沙漠的内部形成若
干湖泊,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如图为库布齐沙
漠区域略图。读图完成3—5题。
3.库布齐沙漠早期的治理方式,效果不理想的
关键原因是( )
C
A.管理不善,植树种草的成活率低
B.土壤保水性差,不利于植被生存
C.水资源严重短缺,植物生长困难
D.多大风天气,风沙覆盖人工植被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实施引黄入沙工
程后,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效果显著。相较之前的治理,水分增多是主要的变化
(题眼),因此可知,之前治理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水资源严重缺乏,C正确。
4.[大招9]引黄入沙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不
包括( )
D
A.稳定生态系统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缓解防汛压力
【解析】 大招9 “致富厨房(治、复、除、
防)”,四步骤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步骤二、生态环境的恢复
沙漠地区水分增多,植被生长条件改善,植被大量生长,枯枝落叶增多,土壤的有机质
增多,肥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A、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库布齐沙漠
气候干旱,引黄入沙前防汛压力并不大,D符合题意。故选D。
5.以下时间中,引黄入沙工程引水量最大的是
( )
D
A.5月 B.7月 C.9月 D.11月
【解析】 引黄入沙工程引水的位置位于库布
齐沙漠西侧黄河段,该河段气候干旱降水少,
洪水主要是凌汛产生的洪涝,故11月产生的凌
汛使水位上升,引水量最大,D正确;5、7、9
月不会产生凌汛,A、B、C错误。
(2024湖北联考)河套灌区是我国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区,灌区排水系统建成后,灌
溉尾水经过各级排水沟向东汇入乌梁素海。下图为河套灌区主要干渠示意图。据此完成
6—7题。
6.当地政府在甲、乙两地修建了水利枢纽来引黄
河水灌溉。从可用水量和经济角度判断,最适合
作为总引水口的选址地点及原因是( )
A.甲地—自北向南的径流汇流于此
B.甲地—上游来水多,水量较大
C.乙地—地势高于甲,可自流引水
D.乙地—居灌区中心,调控方便
B
【解析】 黄河在图示河段大致自西向东流,为其北侧的灌溉渠道提供水源。甲地并没
有自北向南的径流汇流于此,A错误;相对于乙地,甲地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大,B
正确;乙地位于甲地下游,地势较低,C错误;从灌区的东西方向来看,乙地几乎位于
灌区中段,从南北方向来看,乙地不是灌区中心,且乙地很难调控其上游的灌区用水,
D错误。
7.[大招9]该灌区设置排水渠道的主要目的是
( )
A
A.防治土壤盐碱化 B.加快水流速度
C.防治土地荒漠化 D.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 大招9 “致富厨房(治、复、除、防)”,
四步骤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步骤一、生态环境的治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灌区位于河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较干旱。当地发
展农业主要依靠引水灌溉,故容易使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地盐碱化,所以设置排水渠
道的主要目的是排盐,以防治土壤盐碱化,A正确,C错误;设置排水渠道的目的是排
出土壤中的盐分,与水流速度无关,B错误;设置排水渠道会加大水土流失,D错误。
能力觉醒
(2024广东惠州期末)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的南缘,
土壤被风蚀现象严重。某小组在此地开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植被盖度和布局可影响土
壤被风蚀的程度。下图为植被盖度、布局及对风蚀作用的抑制效率(即风蚀抑制率)示
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大招9]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最可能为( )
A
A.西南—东北 B.东南—西北 C.南—北 D.东—西
【解析】 大招9 “致富厨房(治、复、除、防)”,四步骤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步骤一、生态环境的治理
要抑制风蚀作用,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应与盛行风向垂直。陕西省榆林市夏季盛行东南
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图中每行植被的走向最可能为西南—东北走向,A正确。
2.当植被覆盖率为10%时,与一行一带相比,两行一带的布局有利于( )
B
A.抑制蒸发 B.降低风速 C.减少占地 D.节约用水
【解析】 读图可知,当植被覆盖率为10%时,一行一带风蚀抑制率为17.55%,两行一带
风蚀抑制率为72.45%,因此,与一行一带相比,两行一带的布局利于降低风速,B正确。
3. 综合考虑,无论采用何种布局模式,此地最佳植被覆盖率为( )
C
A.10% B.20% C.30% D.40%
【解析】 读图可知,两种布局模式下,当植被覆盖率达到30%时,风蚀抑制率超过90
%,之后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风蚀抑制率上升较慢,且植被覆盖率增加需要大量水
资源,因此最佳植被覆盖率为30%,C正确。
素养觉醒
(2024江苏常州期中,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75毫米。随着人口增长
和农牧业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西辽河流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地易受风蚀和沙
化,是该流域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图1为西辽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西辽河流域
1995—200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大招8]分析西辽河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地退化严
重的自然原因。(4分)
【答案】 降水少;(2分)土地易受风蚀和沙化影响。(2分)
【解析】 大招8 追根溯源,两角度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
角度一、自然原因(地气水土生)
根据材料中“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75毫米”可知,
该区域降水少,根据材料中 “西辽河流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地易受风蚀和沙化”可知,
风蚀和沙化也是该地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推测西辽河流域农牧交错带的空间变化特征,并说明原
因。(4分)
【答案】 从东南向西北推移。(2分)原因: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交错地带向草原方
向推移。(2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