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真题解析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真题解析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08 09: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真题专项解析
(2024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
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下表
示意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1—2题。
名称 2008年 2015年 2019年
上海都市圈 3.45 5.21 6.54
兰州都市圈 2.20 2.36 2.78
合肥都市圈 2.16 0.81 0.97
1.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
C
A.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
【解析】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较
大,分工程度更高,即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分工特
点更明显,说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C正确;各城市间的信息流会大幅提高,
城市间功能互补性会明显增强,外围城市制造业多样化会增强,排除A、B、D。
2.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
C
A.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
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
【解析】 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从2008年到2019年,兰州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增加,
说明城市分工程度升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更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应该增大,但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不一定扩大,A、B排除。合肥都市
圈功能分工指数先减小后增大,且2019年数值小于2008年,说明分工特点不明显,判断
主要是合肥都市圈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都市圈的辐射影响较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
业的发展受到上海都市圈的空间竞争,阻碍合肥都市圈的功能分工,C正确。合肥都市
圈功能分工指数整体降低,说明合肥辐射功能较弱,但无法判断合肥都市圈城市数量增
多,排除D。
(2022河北卷)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县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地城
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第二、三
产业为主,木姐县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地协同发展。据
此完成3—4题。
3.影响两地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A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解析】 两地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故影响两地城区形态
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正确。
4.两地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D
①风俗习惯相近 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 ③资源禀赋相似 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两地风俗习惯相近,但其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大,①错误;瑞丽市经济以
第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两地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②正确;资源禀
赋相似,产业结构可能相近,这不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③错误;两地同处瑞丽江河谷,
口岸交流频繁,交通设施互联互通,④正确,D正确。
(2023广东卷)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
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5—6题。
5.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图示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D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解析】 比较阶段Ⅰ与阶段Ⅱ可知,从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过程中,新建了开发区、高新
区,远郊区工业卫星城、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生产要素、居住要素、
消费要素向远郊流动,这种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政府的城市规划引导
和企业的参与,D正确。社区改造主要在中心城区,A、B错误。工业和城市用地向郊
区扩散,会推动人口向郊区迁移,促进郊区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
散的结果,不是推动力,C错误。
6.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B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
【解析】 读图可知,相较于阶段Ⅰ,阶段Ⅲ远郊区出现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形成
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阶段Ⅲ远郊区产业
主要分布在产业园、工业区,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城市向郊区扩散,城市规模
扩大,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阶段Ⅲ中心城区居住要素向远郊区流动,郊区的居
住功能应强化,D错误。
知识链接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
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2024浙江卷)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
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如图
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完成7—8题。
7.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D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解析】 读图可知,2005—2019年河南服务业碳强度先上升后下降,A错误;2005—2
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2005—2012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增幅
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降幅最大,D正确。
8.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C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服务业碳强度即
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①正确;加强城市绿化,
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但无法减少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无法改变服务业的碳排放量,④错误。故选C。
9.(2022天津卷,10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数字经济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一种智能化行为模式和
经济形态。京津冀地区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北京
为核心,在天津及廊坊等环京区域布局多个数据中心,
形成京津冀数据中心集群。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如图),聚集了多个数据中心。
(1) 说明数据中心在这里集聚的原因。(6分)
【答案】 有便捷的交通与中心城区和北京相连,可共
享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可享受优
惠的政策;周边地区高校较多,可提供人才、科技的支
持;利于企业间联系,形成规模效应。(每点2分,任
答3点即可)
【解析】 如下图:
京津冀三地发挥各自优势,逐渐形成了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 说明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4分)
【答案】 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
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数字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京津冀区域数字产业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协同发
展的意义主要从产业布局、产业升级两个角度分析说明。从产业布局角度看,京津冀区
域数字产业一体化能够促进该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与合
作;而产业大规模集聚,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从产业升级角
度看,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10.(2023浙江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
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 图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图1
图2
(1) 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2分)
【答案】 腾笼换鸟,产业转移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1分)有利于科技发展、环境
保护,促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发展。(1分)
【解析】 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和高科技产业基地。产业转移后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利于聚焦科技发展,利于新兴
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此外,传统产业转出利于环境保护。
(2) [大招11]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4分)
【答案】 交通便利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利于产业集群;利于不同城市间产业发
展和分工协作。(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大招11 五角俱全,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交通方面
读图2可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的支柱产业有互补性,交通便利
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利于产业集群,利于不同城市间的产
业发展和分工协作。
(3) 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答案】 人口和城市密集;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城市之间产业互补性强,交通
需求大;该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可保障高铁建设。(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影响该区域交通建设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城市、经济发展及科技水
平等。由图1可知,该城市带人口和城市密集;该区域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由图2
可知,城市之间产业互补,对交通的需求大;该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可保障高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