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17: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佛教文化的传入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佛教文化的传入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概括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1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
材料2 “烦恼”——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材料4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1、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
1、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① 佛教思想中对宇宙、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②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佛教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
1、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问题探究: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
1、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①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②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
③适应统治者控制民心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统治。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小组活动:阅读教材并搜集相关资料,分组概括明清时期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明清之际
第一小组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
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材料 1601年,利玛窦身穿儒服来到北京城,受到了万历帝的优礼。他在北京住了十年,连续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圆融较义》《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合译。
——摘编自颐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第二小组
19世纪中叶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设立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
造总局翻译馆。(洋务运动)
材料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第三小组
19C末20C初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效仿西方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设议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材料 梁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第四小组
20世纪早期
①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思想解放史录》
【知识归纳】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1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2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分析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对比两次西学东渐
(1)区别
方式:主动——被动
渠道:传教士——学堂、翻译机构、外籍教员、留学生
内容:宗教、科学——制度、思想
范围:限于统治阶层——社会各阶层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1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2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分析第二次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对比两次西学东渐
(2)影响:
①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②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③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
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
⑤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文 字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思 想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制 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其 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对东亚和东南亚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
科 学 技 术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推动当地教育、政治、商业等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思 想 文 化
“中国热”——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合作探究】
材料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
——周晚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1)背景:
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③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④中国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
(2)认识:
①文明没有优秀之分,东西方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②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③文明发展应该体现出继承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
佛教
西学东渐
(技术)明清时期
(器物-制度-思想)近代
对东亚和东南亚
对中亚、西亚及欧洲




文字、思想
制度、建筑
服饰……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
文明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
【素养提升】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提示: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堂练习】
1、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中华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2、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候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3、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4、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