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17:1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
一战
二战
文化重构
欧战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转变点,包含着两大特征:一是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一是世界文化走向对话。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上古
中世纪
近代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新航路开辟
20c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
现代
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世界现代史的上限
任务一:探究一战与欧文化重构。
(一)一战与欧洲的文化重构
1.主要表现
民主、自由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进一步传播
(1)自由主义:
政治: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法治
经济: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思想:科学、理性
“民族自决”思想出现
(2)民族主义:
材料1: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我们要求民族自决的自由,并不是想实现建立小国的理想,相反,是因为我们想建立大国,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永远反对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义手段从外部影响民族自决的企图。
——1916年3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问题1:依据材料1,概括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的主要内容。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家分裂、反对外来干涉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对内力求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来 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且对外摒弃沙皇俄的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 殖民奴役,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取消沙皇政府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订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33、34 页。
1918 年 1 月 8 日,他(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和平“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 “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恢复各国领土,实现民族自决。
——王斯德主编,郑寅达、余伟民著:《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 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4 页。
一战也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33、34 页。
(3)社会主义:列宁主义进一步发展
① “世界革命”论
②《四月提纲》
③“一国胜利”论
① “世界革命”论(1915年前后): 当时的世界正处于“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经济早就连在一起了;当时又正处于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之中,世界性的革命危机也就更被连在一起了。既然如此,因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相同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有如此之坚强、自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存在,可以率先举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引发先进的西欧也举行无产阶级的革命呢。在革命成功之后,先进的西欧必然支持落后的俄国,就会使落后的俄国一举变得先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②《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③“一国胜利”论(1924年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722页。)后来斯大林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所谓“一国胜利论”,即我们不再需要欧洲革命,我们一国既然能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能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2.欧洲文化重构的主要影响
材料2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问题2:观察上面两地图,指出欧洲版图出现什么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化重构产生的影响。
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
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
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
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变化: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15日
《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
一战与四大帝国的解体
俄罗斯帝国的解体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
推翻临时政府
成立社会主义国家
“保障俄罗斯各族人民的平等和自决权。”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
白人不再被认为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对内力求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且对外摒弃沙皇俄的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奴役,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取消沙皇政府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订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33、34 页。
问题2:观察上面两地图,指出欧洲版图出现什么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化重构产生的影响。
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变化:
推动了四大帝国解体,欧洲、西亚和北非政治版图出现重大变化;
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第五帝国”开始解体;
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起到鼓舞作用。
影响:
(二)一战与亚洲文化重构(以中国为例)
1.主要表现
(1)由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
材料3: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
问题3:依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文化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变化: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
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文化自卑 → 文化自信
从西方中心转向文化多元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1918年7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文化自大 → 文化平等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2)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
材料4: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年,并不比中国先进多少,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问题4:依据材料3和4,指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了,推动知识分子告别自由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2.主要影响
问题5:一战推动了中国的文化重构,有何影响?
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特别说明:受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亚洲的印度支那积极追求独立和民主。印度则以非暴力的方式追求民族独立。
(三)一战与非洲、拉美的文化重构
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运动。
一战客观上推动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这三大社会思潮在不同地区和当地文化碰撞和交流,实现了当地的文化重构。 受此影响,亚非拉地区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受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页。
任务2:探究二战与文化重构
1.主要表现
问题6:阅读教材第73页“史料阅读”,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两国决不进行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协助从纳粹德国统治下获得解放的各国人民,以及欧洲的前轴心附庸国人民,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适用范围:欧洲国家
适用范围:欧洲国家、纳粹统治下的地区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序言》
适用范围:全世界各国
任务2:探究二战与文化重构
1.主要表现
问题6:阅读教材第73页“史料阅读”,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国际公理,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的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第二次
工业革命时期
第一次
工业革命时期
工场手工业时期
1500
1750
1850
1900
1945
殖民体系的雏形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二战后走向瓦解
1990年3月21日,非洲迎来了第51个独立国家,也是20世纪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
——纳米比亚。
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土崩瓦解
2.主要影响
问题7: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推动的文化重构带来的影响。
(1)推动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出现;
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②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③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2)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民族自决”原则进一步广泛传播,民族民主运动浪潮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拼死反抗。同时,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帝国主义各国实力,无心无力再经营庞大的殖民帝国,无力镇压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最终,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任务3:探究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重构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
文明古国 新生 印度
埃及
东西文化 融汇 新加坡 韩国
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政治体制、官方用语
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英语、法语被广泛使用
儒家传统:
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
50年过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儒家文化精神
西方文化精华
宽容和谐
重视教育
社会为先
吃苦耐劳
管理知识
科学技术
竞争意识
高效作风
现代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的融汇——新加坡、韩国
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
②重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中,创新发展。
③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问题8: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进一步传播
民族自决
列宁主义发展
欧洲
亚洲
中国
文化自信
接受马克思主义
法属印支
印度
民族解放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
四大帝国解体
“第五帝国”开始解体
鼓舞亚非拉
中共成立,领导民族民主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非洲及拉美
争取民族独立、推进民主的运动
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一战
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公理
自由民主得到普遍认可
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
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二战
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印度
埃及
韩国、新加坡
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文化创新、文化复兴
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