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5 17: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CONTENTS
走进作者
01
理清文意
02
深入探究
03
总结拓展
04
第一章
走进作者
新课导入
清晨,薄雾缭绕在山林之间,猿猴和鸟儿们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迎接新的一天。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金色的光芒点点闪烁,引得鱼儿们争相跃出水面。
这样的美景,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去感受那江南的秀丽山水吧!
走进作者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南京市)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隐居集》。
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因当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文体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知识链接
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中宰相”
第二章
理清文意
题目解析
《答谢中书书》是什么意思?
①“答”就是回复、回答的意思;
②谢中书,即谢徵(掌管朝廷机密文件的官员);
③书,即书信,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朗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词辨析
1.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2. 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水中潜游的云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古义:季节。
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形容词作名词,奇丽景色。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
欲穷其林(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副词,将要
动词,想要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动词,和


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通文意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通文意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通文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三章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1.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谁?作者提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为了表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深入探究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深入探究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深入探究
3.本文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视角、动静、虚实、感官等)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仰视
俯瞰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平远
视角
极目
远眺
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听觉
视觉
朝夕变化
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静景
动景
深入探究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深入探究
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和议论;
②内容上: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深入探究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作特色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写作特色
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第四章
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堂检测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课堂检测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检测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直击中考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①对仗工整,节奏鲜明。
②色彩斑斓,动静结合。
③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④情景交融,忘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