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背诵《金色花》。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匿笑、沐浴、祷告”等词语的含义。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感恩之情。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关爱他人、回报父母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理解金色花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主旨。
2.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尝试仿写散文诗。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多媒体展示一组与母爱相关的图片,如母亲为孩子做饭、辅导作业、陪伴孩子玩耍等,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
3. 教师提问:在你们的心中,母爱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评。
4. 引出课题: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它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二)知识链接(3分钟)
1. 介绍作者泰戈尔:泰戈尔(1861 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印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1913年,他因《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作家。
2. 介绍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一般篇幅短小,具有浓郁的抒彩和诗的意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强调以下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匿笑(nì xiào)
沐浴(mù yù)
祷告(dǎo gào)
嗅(xiù)
衍(yǎn)
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2.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和停顿,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这里“假如”“变成了”“笑嘻嘻地”“跳舞”等词语要读得轻柔、欢快,表现出孩子的天真活泼;“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带有一丝俏皮。
3.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再次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评价。
4.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我”变成了什么?(金色花)
“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为了好玩,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了陪伴母亲,为母亲做些事情)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呵护。)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1. 研读第1 3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1 3段,思考:“我”变成金色花后,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变成金色花后,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
提问:这些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快乐、调皮、天真、活泼)
引导学生从词语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金色花,“笑嘻嘻”“跳舞”赋予金色花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快乐和调皮,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对母亲的依恋。
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进行句子仿写。
例如:假如我变成了一阵清风,为了凉爽,吹在田野的上空,乐呵呵地在空中飘荡,又在麦浪上嬉戏。
2. 研读第4 7段
学生齐声朗读第4 7段,思考:母亲在做什么?“我”是如何与母亲嬉戏的?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母亲在做祷告、读书、到牛棚里去等事情。“我”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让母亲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让母亲看书不伤眼睛。
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和爱,母子之间亲密的关系)
赏析重点语句: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提问:母亲为什么说“我”是“坏孩子”?这里的“坏孩子”有什么特殊含义?(母亲找不到孩子,非常着急,所以说“我”是“坏孩子”。这里的“坏孩子”并非真的坏,而是母亲对孩子的嗔怪,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牵挂。)
“我不告诉你,妈妈。”
引导学生分析孩子的回答,体会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回答充满了童真和调皮,他不想让母亲马上知道自己的秘密,想给母亲一个惊喜,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3. 研读第8 9段
请一位学生朗读第8 9段,其他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又为什么要瞒着母亲?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我”变成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即陪伴母亲,为母亲做些事情。瞒着母亲是因为孩子想给母亲一个惊喜,以孩子的视角和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体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和对母亲的深情。
提问:最后一段“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照应开头,再次强调“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快乐和调皮,以及对母亲的爱和陪伴。同时,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五)深入探究,理解主旨(8分钟)
1. 小组讨论:金色花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作者要把“我”想象成金色花?
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纯洁、可爱和对母亲的爱。作者把“我”想象成金色花,是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美丽而神圣,代表着美好和高尚。通过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孩子可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陪伴母亲、关爱母亲,而不被母亲察觉,这种方式充满了童趣和浪漫色彩,更能体现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呵护,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同时也反映了孩子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天性。
(六)拓展延伸(7分钟)
1. 多媒体展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齐声朗读,感受其中蕴含的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与《金色花》在表达母爱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激之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不同点:《游子吟》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缝衣的细节,直接抒发了对母爱的感激和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而《金色花》则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想象,以间接的方式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充满了童趣和浪漫色彩。
2.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受母亲的爱,并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课堂小结(3分钟)
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生字词、诗歌内容、写作手法和主旨等。
2. 教师总结:《金色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它以孩子的视角,通过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泰戈尔诗歌的独特魅力,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和温情的画面。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金色花》。
2. 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中的其他散文诗,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仿写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在拓展延伸环节,将诗歌与古诗《游子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文学作品中母爱的表达方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此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增强了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未能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效果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提高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