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5 19:2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课堂导入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各具特色的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通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能够运用相关材料,说出古代西亚、埃及、阿拉値文化主要成就及其贡献;能够理解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能够在世界历史的时空框架下,整体把握古代各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影响;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古代不同文化类型产生的原因;能够运用相关材料论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优秀文化;能够运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认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发展趋势
欧洲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地位 能够通过相关史实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知道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是中古时期欧洲两个主要区域文化,并分辨各文化同的异同;能够组织和运用材料,辩证认识基督教文化在欧洲文化史上的作用 各具特色的古代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能够列举典型的文化现象,说明古代印度、朝鲜、目本、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色 1、古印度的时空
(2)时间:
(1)空间: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基础归纳】
哈拉帕文化时期
吠陀时代
列国时代
孔雀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P35
古代印度文化
约为公元前2350
-前1750年,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哈拉帕文化因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
前1500-前600年,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称作“吠陀时代”。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
约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320-500年,这时期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经历了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
纲要上P24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
约公元前 2500年
“ 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但随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这种印章文字最终失传了。印章文字至今尚未释读成功,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印章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2、文化成就
领域 代表
宗教
文学
艺术
数学
文字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诗歌集“四吠陀”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佛塔、石柱、石窟;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据教材梳理概括古印度的文化成就。
包括“0”的数字符号
公元前1500左右
雅利安人南下、建立国家
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出现
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内部通婚、法律地位不平等;
(理论和宗教基础:婆罗门教)
【思考】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评价:种姓制度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纲要下p5
【思考】结合材料及教材说出佛教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公元前1500左右
雅利安人南下、建立国家
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出现
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前6世纪
佛教产生
内容: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创立者:释迦牟尼
影响:政治上:否定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具有进步意义。
思想上: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艺术上: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背景: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
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首先它否定婆罗门教关于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其次,他还针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个瓦尔那的学说,提出瓦尔那起源于社会职业分工的学说。……再次,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佛教的传播
①两汉之际,北传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③南传佛教传入东南亚,渗透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产生重要影响。
②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与当地文化相融合,10世纪后形成了藏传佛教。
1、印度著名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随堂演练
2、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的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 )
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B、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
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D、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
随堂演练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领域 古印度文化成就
文学 历史 《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文字 印章文字、巴利文
建筑 石柱、佛塔和石窟
宗教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科学 “0”的应用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成因:
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的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特点:
1.以宗教为中心。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2.印度文化具有多样性。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3.包容性。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4.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受佛教影响的文化也很繁荣。
5.以诗代史。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这两部文学巨著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图1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
(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印度石刻印章)
A.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 B.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
C.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
选3P72
1.箕子朝鲜
2.卫氏朝鲜(公元前2世纪)
3.高句丽: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
4.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呈现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并立的局面。新罗在唐朝的协助下最终统一朝鲜半岛。
5.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6.1388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李成桂将首都迁往汉城,把高丽国号改为朝鲜。
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铁器
公元5世纪前后
7世纪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918年-1392年)
高丽王朝(王建)
(1392年-1910年)
朝鲜王朝(李成桂)
回顾古代朝鲜政治演变
古代朝鲜文化
(1)古代朝鲜的时空
纲要下25
(2)古代朝鲜文化
领域 代表
科技
历史学
音乐 舞蹈
文字
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佛教、道教、儒学、典章制度、
文字、学术文化、风俗习惯、史学等
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如乐舞。唐十部乐包含高丽乐
互相影响
中国
朝鲜
半岛
交流互鉴
与中华文化交流互鉴
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进入奈良时代
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崛起,进入幕府时代
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体制。
古代日本政治演变
(1)古代日本的时空
古代日本的文化
(2)古代日本文化
角度 表现
宗教 神道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 的后裔。
武士道 12世纪以后,随着 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 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 文字
文学
建筑
绘画
7
太阳神
武士
佛教
借助汉字楷体和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
法隆寺
大和绘、浮世绘
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运用教材中的史事“实证”“古代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一观点。
证据1:(纲要下册p25)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
(选择性必修3)日本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证据2: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神道逐渐发展。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证据3:古代日本在文学、建筑、绘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成就。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文明交流中的选择?
朝鲜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尊奉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4、宗教:中国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圈: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3、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威胁
D、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随堂演练
1、时空定位
新航路开辟前,与其他大陆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印第安人创造
三个文化中心
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美洲印第安文化
宗教 (共性)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文字:独特文字 历法:玛雅历
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建筑:驿道、太阳庙
医学:使用麻醉剂、人体解剖
历法: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结绳记事
宗教上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建造金字塔:作为神庙的塔基或举行宗教祭祀的场所来祭祀神灵。
手工业: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2、美洲印第安人文化
3、美洲印第安文化特征:
①封闭发展,历史悠久: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创造出独特的文化。
②总体落后:三大文明基本都没进入铁器时代,社会形态落后。
③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
启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任何民族都要从事生产活动,都有其道德、法律规范,都有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追求、审美观念。这就是文化的共通性。
人类受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