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6 10:1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 14 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南侧匾额:圜桥教泽
北侧匾额:学海节观
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位于北京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图为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学习聚焦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
古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世界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
近代西方发展大学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
官学
私学
中央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地方官学:如汉武帝时期设立地方郡国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唐朝以后:私学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两宋时期:书院产生和发展,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一)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③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意义
太 学
国子监
官学
私学
学塾
村学
蒙学
书院
2.近代学校教育
创建:戊戌维新运动中(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特色:主导新式教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意义: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发展: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①京师大学堂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②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清华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合影
清华学校于1925年设立大学部,第一批招收学生95人,称为“一级"
学思之窗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历史纵横
留学教育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吸引了来自异域的学生,这是留学教育的发端。近代以后,留学教育更得到大力发展。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 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3.现代学校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
①1949—1965年(文革前)的学校教育
a. 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b.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c. 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措施
成就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革前的教育体系
教育种类
学前教育
大中小学教育
成人教育
学制
全日制
半工半读
业余教育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升造的机会。
…………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③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迅速发展
背景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a.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b.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c.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措施
成就
①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
③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
(二)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
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
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
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
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 柏拉图学园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近代西方发展大学教育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聚焦
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背景
1.造纸术的发明
①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
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
书籍的雏形。
②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发明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帛书
▲ 竹简
2.印刷术的发明与进步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印刷书诞生的意义
造纸术
印刷术
印刷书
教育、文化、科技
思考点
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历史纵横
翻译活动的开展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图书馆的成长
学习聚焦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①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
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
的收藏。
②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
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 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起源
发展
西方: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
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
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
起。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
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
出服务公众的职能。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国:
①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②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史料阅读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 中国国家图书馆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③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习聚焦
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1.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 · 索托在
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古代
亚历山大博学园
①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 18 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 阿什莫林博物馆
近代
2.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
近代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④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③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现代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2.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问题探究
结合史事,谈谈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翻译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习拓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结合某一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谈谈这一主题的意义。
(2019·全国Ⅱ卷·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欧洲( )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链接高考
A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课堂练习
B
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课堂练习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