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
壹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贰
难点
印刷术的诞生
本课
重点
学校教育的发展
私学
2
官学
1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形式:官学和私学
汉朝设立太学
西晋设立国子监
中央
地方
汉朝设立郡国学
中央官学:太学
“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学
在
官
府
学
在
民
间
产生
发展
春秋时期,儒家 孔子
唐朝,私人学塾、村学、
蒙学基层教育形式
宋代,书院
孔子讲学图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官学国子监: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私学白鹿洞书院:
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⑦发展平民教育
材料: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学校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
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
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西方:近代大学
国内外前十的大学
拿破仑:大学区制
1806年拿破仑时期创办的一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主要做法:创立巴黎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总监一人,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区设总长一名,各省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国民教育制度)
综合性高等学校,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
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认为现代大学应是"知识的总和"。主张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强调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合一。
洪堡(德):柏林大学创办者
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
美国大学教育类型
1.州立学院或大学
是由州或地方政府支持和管理。美国共有50个州,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州立大学,这些公立大学学校都带有州名,如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
2. 私立学院或大学
这些学校是私人经营的,学费较贵,但教学质量最好。
美国大学:世俗化、商业化
戊戌维新中应运而生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中国:近代大学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
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蔡元培(1868年 -1940年3日)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后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之一。
古代
日本向中国 派遣唐使,
出现留日热潮, 如鲁迅
甲午战后
清政府派留学生赴美,如詹天佑
洋务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
新文化运动
“以俄为 师”,留苏 学习热潮
20世纪20
中期以后
留学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第一
阶段
洋务运动时期
特点:官费;留学欧美;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地区。
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
阶段
甲午中日战争后
特点:留学日本;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5.近代以来的留学教育
第三
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后
特点: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
阶段
改革开放后
特点: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与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1872-1875 4批、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甲午战争后 留学日本热潮
新文化运动时期 留法勤工俭学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大都接受过西方教育。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都曾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新文化运动用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启迪民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李大钊胡适
陈独秀鲁迅
留学教育的发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恢复高考
1977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
科教
兴国
1995
1949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
◎田间地头的扫盲班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Part 2
印刷书的诞生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公元前5世纪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谷登堡圣经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书的诞生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新一代书籍:印刷书
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是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还进一步推进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原因:①政府的重视及重文轻武的政策。
②印刷术的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④理学兴起。
⑤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宋代的经济、文化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古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反映在出版事业上,就是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宋代的书籍装订,已由卷轴形式过渡到装订成册的册叶形式且已经十分完备,并普遍推广全国各地。宋代出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不仅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农、桑、医、算等专著以及法律、地理、建筑等类书籍大量出版,卷帙浩繁的佛藏、道藏多次上版刻印,而且还出版了数以千卷计的大型类书。刻书机构遍及各地,不仅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国子监、崇文院,而且地方政府也都刻印大量书籍,同时私人也纷纷刻书,出现了大量私人开设的书铺刻书出售。虽然这时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但宋代书籍大都仍采用雕版印刷,这些书不仅印制精美,富有艺术性外,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因为它们是很多书籍的祖本,自然成为研究历史和其他考据的早期版本依据。
——摘编自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印刷书的特点及繁荣发展的原因
特点:①书籍装订形式十分完备。
②书籍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③刻书机构遍及各地。
④印制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
2019年3月24日,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中国国家图书馆
Part 3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中国图书文献保存:源于史官,以及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私家藏书在明清两代突出发展,如天一阁。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文化遗产。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范钦与天一阁
苏州第二图书馆
天津滨海图书馆
三联海边图书馆
篱苑书屋
约公元前290年,托勒密.索托 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三大镇馆之宝: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像》
《蒙娜丽莎》
18世纪,大英博物馆、卢浮宫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10分)
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
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10分)
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近代中国博物馆
(1)晚清
徐家汇博物院
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中华民国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故宫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
近代中国博物馆
(3)中华人民共和国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
近代中国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3)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中国博物馆
博物馆是征集、
收藏、展示、研究
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
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
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
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
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
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
传播的使命。
清明上河图便签
学校教育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留学
传播了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了
社会变革
印刷书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翻译
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书馆
在搜集、保存文献典籍和世界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博物馆
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各种文化介质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