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目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01
02
03
图书馆的成长
04
博物馆的建设
01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画像砖:汉代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勉学习者,令其退学。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孔子讲学图
杏坛传为孔子讲学处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的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称为“学在官府”。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持“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书院便应运而生并逐步衍变为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888年江南贡院戊子科考试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影响
材料1: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材料2: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有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②有利于传承儒家经典;③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1)西方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讲学时的场景
拉斐尔《雅典学院》
巴黎大学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后期。12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a.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1840年前后的德意志柏林大学
……大学区制的生命力。即使是两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辉。当然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学区制也经历了许多,不再是初时的样子。但是大学区制的基本框架还是沿用拿破仑时代设置的。尽管帝国大学后来逐渐被架空,由教育部取代,但作为地方一级的大学区制还是顺利沿用下来的。直到今天还是法国区域式教育管理的特色。
——摘编自章佳梅《法国大学区制历史沿革研究》
哈佛大学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大学区”制度,1808年拿破仑颁布《关于大学区的一系列法令》,开始建立“大学区”制度,到1814年,法国共建立40个大学区。在每个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总监负责。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虽然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但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被延续下来,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认为大学应由独立做学问的研究者和接受指导的研究者组成,强调大学教育与研究相统一,大学所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并不提倡大学做职业培养。因此,他以“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2.近代大学
(2)中国
①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于戊戌变法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对我国此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左到右依次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3.留学教育
洋务运动
20世纪初
清末民初
一战时期
五四运动
官派留学
学习技术
甲午战争
留日风潮
庚款留学
赴美深造
勤工俭学
留法热潮
十月革命
以俄为师
陈独秀
詹天佑
胡适
邓小平
聂荣臻
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1: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 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2: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留学教育作用的认识。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
④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学校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学校教育的发展
3.现代中国的教育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考生们步入考场
1977年的高考考场内,考生在认真作答
学校教育的发展
3.现代中国的教育
(4)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学校教育的发展
3.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大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率和毛入园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小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
4.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02 印刷书的诞生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简策和帛书。
埃及纸草书卷
中国帛书
印刷书的诞生
1.兴起
(1)造纸术的发明: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蔡伦
造纸术
印刷书的诞生
2.发展
(2)印刷术的发展: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印刷书的诞生
2.发展
②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谷登堡
金属活字印刷
印刷书的诞生
2.发展
③作用: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印刷书
现代印刷
印刷书的诞生
2.发展
(4)典籍的翻译
①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
②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耶稣会士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译活动的频频展开。
印刷书的诞生
玄奘
3、历史作用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儒家典籍和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印刷,当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印刷术乃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工具。——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印刷书的诞生
03 图书馆的成长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1.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巴尼拔图书馆想象图
据《史记·老子传》云:"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又云:"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中年以后,入洛阳城担任了"周守藏室之史"之职位。"藏室"是藏书和档案处所,周藏室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的成长
(1)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私人图书馆兴起,图书馆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圣日内维耶图书馆
修道院
图书馆的成长
2.西方图书馆
(1)古代
①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天一阁
图书馆的成长
3.中国图书馆
(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②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北京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的成长
3.中国图书馆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材料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2: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3: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4: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的成长
①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②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③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④社会变革的推动。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图书馆出现的原因
04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 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设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博物馆建立。
1.西方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近代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
③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
④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
国立中央博物院
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故宫博物院: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设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⑤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
2.中国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3.博物馆的影响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历史理解: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背景:①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③思想上:近代教育的发展;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特点:①国家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②博物馆事业发展日益壮大;③博物馆数量、类型增多;④运营出资方向多元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史理解: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特点。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
与发展
中国
古代: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
近现代: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人类历史上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
世界:被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国家行为的开始——大英博物馆
中国:最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
中国人自建:1905张謇建南通博物苑
民国成立后:新的气象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学在官府 官学与私学并存
近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造纸:书写材料由竹片、缣帛到纸张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
世界: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课堂小结
素养提升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传承的认识。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而来,是中华民族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累累硕果,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根植中国文化、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中华文化,可以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 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
C.顽固势力竭力阻挠教育改革 D.近代教育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D
2、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价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A
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C
4、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