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备考:故事思维在纲要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高考备考:故事思维在纲要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6 11:3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历史故事在纲要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买给女儿看的书
故事:一种发生在过去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情节的,富有感染力的,可以用作口头讲述的事件
历史故事: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为讲述对象,通俗易懂的将其讲述出来的事。具有真实性、情境性。
历史故事教学本质上还是创设情境,运用史料教学的一种。
讲历史故事现在不是很大问题(利用媒体资源讲述、多媒体播放甚至是表演),难就难在选故事及能够运用方法,善于从提问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锤炼思维,在发展思维中获得认识。
徐蓝老师:“统编《历史》通过选取大量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按照时空顺序,纵向的展现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将社会发展形态学说贯穿于教科书中。”
选取教材的历史故事是第一选择
当然但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或者与新闻热点或者身边相关的故事。
一、运用历史故事讲解社会变革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运用成语故事讲春秋战国
《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问题1:楚子是谁?楚国为什么又称王?
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问题2:为什么《左传》称楚庄王为楚子?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让学生阅读该故事,找出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的问题
《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洛水),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问题3:楚庄王去打的陆浑之戎是什么?离洛水这么近说明什么?
他们最后去哪里了?
频繁交往和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没有问题,历史故事就难以被学生理解,尤其要关注其中隐含的关键细节,要设计好提问和解释。
伊水
洛水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五国伐齐”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
——《史记·苏秦列传》
问题:材料提到了这些成语反映了临淄什么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有什么?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例:“滥竽充数”讲稷下学宫,讲百家争鸣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舌战群儒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说明变法的遇到的阻力和因素。
认识当时的内外环境。
甘龙等与商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徙木为信
1912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高等中学校,以《商鞅徙木信论》为题参加作文比赛,被国文老师柳潜评为满分头名。
“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如果法令好,那么民众会全力支持这项法令。如果法令不好,那么民众就会全力反对这项法令。为政者只要把法令的内容跟民众解释清楚就好,为何要来个徙木取信的把戏呢?
民智未开,你跟他讲道理,他听不懂、听不进、不想听,所以通过徙木赏金,让民众照法令去做,听不懂没关系。
商鞅为什么要徙木立信呢?
作法自毙
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卯,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西南〕失败战死。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认识十五连坐法,相互纠察告发等变法内容;
说明商鞅变法措施深入人心。
钱穆: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亦不能历久而不变。”
二、运用历史故事“串联”,讲解制度和政策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秦朝的灭亡真的是焚书坑儒造成的吗?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两首诗针对同一主题,却透入出冲突的解释
(公元前221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运用历史故事“串联”,讲解制度和政策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始皇时两次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
分封制的形成及弊端?
“三监之乱”
分封制与礼乐制度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博士,掌教子弟,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续汉志》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 ,法令一出,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臣请史官非 《秦纪》 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 “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用意?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洛阳才子”富弼的开挂人生
富弼19岁考中进士,30岁迎娶宰相之女,为官61年,与范仲淹、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等一朝为官,最后官至宰相,80去世。
富弼1004年出生洛阳,他母亲怀孕时梦见旌旗大雁降落在他家庭院中,不久生下富弼,学堂读书时有点憨,只管埋头苦读,19考中进士,不久名满天下,由洛阳才子之称,当时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偶然认识富弼后说他又王佐之才非常喜欢。随即把他的文章介绍给当时宰相王曾和晏殊看,那位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一眼看重,让范仲淹从中撮合,30岁成为宰相的东床快婿,王曾当时也想把侄女嫁给他。富弼为官清廉,担任过通判、知州、安抚使、三司冶铁判官、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枢密使、一直干到宰相。富弼最为人称道的事有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出使辽国,坚守气节,对维持宋辽和平做出贡献,和范仲淹等人共同推动“庆历新政”,但是反对王
安石变法。
二、运用历史故事“串联”,讲解制度和政策
问题1:北宋为什么对外战争中频频失利?
问题2:富弼以平民身份成为宰相女婿的原因?反映宋代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
问题3:富弼担任过的各主要官职的职能?理解宋朝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
问题5:从富弼“庆历新政”失败反映北宋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富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问题4:富弼一个文人担任过武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榜下捉婿
公元1049年,有个新科状元冯京,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第一,人称“三元及第”,当时宋仁宗的张贵妃叔叔张尧佐想收冯京作为自己的女婿,放榜时派出家丁强行把冯京拖回家并且准备丰厚嫁妆,但是冯京听说张尧佐人品不好,直接拒绝,富弼一听开心的不得了,连忙将冯京请回家,替女儿说合,冯京比较佩服富弼,于是答应了,先后取了富弼两个女儿,当时人称“两取宰相女,三魁天下元”。富弼把自己当年考进进士娶宰相女的游戏延续下去。
问题2:富弼以平民身份成为宰相女婿的原因?反映宋代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
庆历四年,新政实施后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宰相章得象联合台谏官员,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朋党”,说他们“欺罔擅权”“怀奸不忠”。六月,夏竦利用石介曾向枢密副使富弼上书,说石介要富弼仿效西汉的霍光废掉当时的皇帝(昌邑王)另立新皇帝(宣帝),还诬称石介已为富弼起草了废旧立新的诏书,以陷范仲淹、富弼、石介等于大逆不道之罪。
问题5:从富弼“庆历新政”失败反映北宋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
“事之为防,曲之为制”的弊端
富弼曾经任职:
通判、知州、安抚使、三司冶铁判官、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枢密使、同平章事
备注:宋代的官制非常复杂,一位官员所受官职通常包括本官(品级俸禄)、馆职(荣衔)、差遣(职务职责)
如刑部郎中、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权知开封府
右谏议大夫、龙图阁大学士欧阳修权知开封府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孔子夫妇楷木像
1935年《孔子世年谱》记载,它现存在浙江衢州,为什么两尊楷木像会南迁到衢州呢?
为什么金世宗听闻孔有人发掘孔墓十分愤怒?
杀死掘墓人,还派人守陵。
元朝统一后,元世祖让南宗回归山东,南宗五十三代孙孔洙愿将世袭封号“衍圣公”让于北宗。为什么要南北二宗归于一统?
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时,为举办孔府复原陈列展,楷木圣像后通过国家文物局,将此圣像借回曲阜陈列,至今未归,你认为孔子夫妇楷木应安放哪里?并说明理由
三、运用历史故事理清时间线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两次讲到“凉州会谈”,指出要发挥好“凉州会谈”等典型事例在促进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四、运用历史故事培养家国情怀等价值观
萨班灵骨塔遗址
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之后,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萨班是谁?做了什么事?
凉州会盟: 700多年前的一次双向奔赴
凉州
萨迦班智达学富五明,具大法力,王如其请,遣使迎之。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西藏王臣记》
(公元1244年,阔端正式派多达那波赴藏“邀请”萨班,并给萨班写了一封邀请函)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晓谕萨迦萨班贡噶坚赞贝桑布,联为报答父母及天地之恩,需要一位能指示道路取舍之喇嘛,在选择之时选中汝萨班,故望汝不辞道路艰难前来。
若是汝以年迈(而推辞),那么,往昔佛陀为众生而舍身无数,此又如何?汝是否欲与汝所通晓之教法之誓言相违?吾今己将各地大权在握,如果吾指挥大军(前来),伤害众生,汝岂不惧乎?故今汝体念佛教和众生,尽快来,吾将令汝管领西方众僧。赏赐之物有,白银五大升,镶缀有六千二百粒珍珠之珍珠袈裟,硫磺色锦缎长坎肩,靴子,整幅花绸二匹,整幅彩缎二匹,五色锦缎二十匹等。着多尔斯衮和本觉达尔玛二人赍(jī)送。龙年八月三十日写就。
——阿旺贡葛索南《萨迦世系史》
问题1:结合所学概括蒙古的谋统策略?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大致意思:西藏地方僧俗官员和百姓属民,都要承认自己试蒙古大汗的臣民;各地僧俗官员及百姓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须由蒙古指派的官员来管理;有关宗教和寺庙僧众的事务,由蒙古委托萨伽派首领来管理。
凉州会谈产生什么影响?
凉州白塔寺
萨班在阔端的大力支持下,驻锡凉州白塔寺,专心著书立书和讲经传法,同时扩建佛教寺院,蒙古王室、各族官员和僧众纷纷前来听经礼佛,至此藏传佛教才真正意义跨出雪域,在凉州青海等地传播开来。
历史故事选择的几个原则
1.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2.注重故事的相关性
3.注重故事的针对性
历史故事不一定要将整节课内容巧妙的融合进去,实现情境、结构、问题的完美结合,也可以用微故事来说明某个问题。
选必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整理自程树德《九朝律考·汉律考》
以经注律
问题1:此案清晰,又有明文规定,为何满朝为难,不能依法办事?
问题2:此案判决反映了什么问题?对后世的法制又有什么影响?
备注:此案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汉律规定: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首其市。
开元二十三年,有人举报雋州都督张审素贪污受贿,朝廷派遣监察御史杨汪查办此案,一时间,风声鹤唳,张审素手下人击杀举报人、胁迫杨汪向朝廷澄明张审素之冤,朝廷派兵击杀绑架人,杨汪上奏“张审素涉嫌谋反”,井审理依法处死张审素,其二子张瑝、张琇流放岭南。后来,张瑝张琇兄弟潜逃回洛阳,手刃杀父仇人殿中侍御史杨万顷(曾用名杨汪)之后,将喊冤书贴在杀人工具斧头之上,准备前往江南击杀剩余的杀父仇人,走到山东时,被逮捕。
1.群众意见:此二子,痛其父被冤死,含愤忍垢,潜行千里为父报仇,有孝心、有勇气,请求赦免其罪。
2.宰相张九龄:宜宥其罪
3.李林甫:若赦免此二人,必坏国法
4.唐玄宗李隆基:国家设立法律就是为了禁止私人仇杀,如果人人都可私自为父报仇,相互仇杀,何时能止,法律必须严格执行,就算是大孝子曾参杀人也必须处死,这个口子不能开。宜付河南府杖杀。处理结果:以律杖杀。
唐朝武则天时期,发生了一起不太寻常的凶杀案。同州下邽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之渭河以北)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因事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徐元庆闻知后一心复仇,他改变姓名为“驿家保”,伺机接近赵师韫。过了很长时间,已经升任御史的赵师韫恰好下榻于徐元庆所在的驿站,徐元庆即亲手杀掉赵师韫,随后自缚报官请罪。
1.群众意见:徐元庆为父报仇、孝烈彰著,不该死。
2.监察御史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其情可悯,然毕竟触犯国法,不杀则有亏国法、遗患无穷。杀之、则违背人情伦常。他建议:“依律处死徐元庆、维护国法,然后官方出面表彰徐元庆的孝行勇烈。”武则天采纳
3.柳宗元: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徐爽是否是冤死,如果是,徐元庆穷尽公力救济无果后为父报仇,其罪可赦。如果不是,则必须依律制裁。诛而后表,表明法律与道德相对立,不符合大唐律法“礼法合一”的基本原则。
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光荣革命”
1685年詹姆斯二世不过国内反对,违背此前政府制定的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规定,委任天主教徒到各部门任职,1688年6月,詹姆斯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的威廉来英国,1688年威廉12月兵不血刃进入伦敦,议会向威廉和玛丽提出《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废除法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任何天主教不得担任英国国王。
问题1:17世纪荷兰几乎垄断海上贸易,在荷兰执政的威廉为什么愿意率领荷兰军队去英国,并且希望得到英国王位?
备注:1652-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起因1651年《航海条例》),1672—1678年法荷战争)
问题3:宗教信仰问题在英国革命中的起什么作用?
问题2:《权利宣言》此后起什么作用?
威廉和玛丽一生无后,按照《王位继承法》由玛丽的妹妹安妮继位,安妮也没有后代,去世后由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的儿子汉诺威选帝候路德维希继承(继承顺序50开外),成为乔治一世,他不懂英语,也懒得学,基本住在汉诺威,只去过7次
英语,这样就没法出现内阁会议,从此成为惯例,首相沃波尔
以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也形成惯例,国王就掉了内阁行政权,英国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