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备考:重组专题的历史融通教学——以“古代西亚史”教学为例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高考备考:重组专题的历史融通教学——以“古代西亚史”教学为例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6 11:4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
/
重组专题的历史融通教学
——以“古代西亚史”教学为例
重组专题融通教学的几点认识
01
02
03
目 录
CONTENTS
何为重组专题的“融通教学”
怎样开展重组专题的融通教学
/
/
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打破选择性必修和必修两类课程的界限,以两类课程的知识交叉点(或衔接点)为切入,整合历史,开展融会贯通式的教学活动,从而促成学生实现对历史的立体认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融通教学”的复习?
01 何为重组专题的“融通教学”?
是指针对某个特定对象而特别收集制作而成的一种集中作品,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某个抽象的范围或者领域。
专题?
重组专题?
为了解决教学领域的某个问题,突破教材编排的限制,而特别收集制作而成的一种学习载体。
01 何为重组专题的“融通教学”?
重组专题?
02
怎样开展重组专题的融通教学
——以“古代西亚史”为例
/
/
在国内世界上古史教学中,古代西亚文明是最复杂的、最困难的部分,由于其涉及内容繁多,时间跨度过大,不同文明间交往甚多,不管是通史式还是专题式教学,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混乱无序的割裂感。
——(浙师大历史系教授)刘昌玉:《<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史新增知识点解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综合),2021年第2期。
以学业质量水平3、4要求为指引,在对选择性必修与必修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推进融通教学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出基于学业质量水平3、4级要求的古代西亚史的高中教学基本框架,以期形成对古代西亚史的整体认识,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与落地,从而改善目前的教学困境,解决学生的疑惑。
“古代西亚史”的专题教学
02
怎样开展重组专题的融通教学——以“古代西亚史”为例
古代
西亚史
(一)整合教材
理清时空线索
(二)抓住关键
分清发展阶段
(三)指向高阶
推进历史解释
(一)整合教材
理清时空线索
古代西亚史给学生带来的一个巨大挑战,乃是难以形成整体而明晰的时空观。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进行整合阅读之后会发现,古代西亚史在时间上存在着断层现象,如公元前后“希腊化时代”结束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兴起这段时间,教材就没有进行显性阐述。
通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整合阅读可知,古代西亚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等地。
从地图上看,还包括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区。
含糊其词
选必3
这里动态的政权更迭与变迁,更是令人头皮发麻的问题。
例如苏美尔、巴比伦、赫梯、亚述、波斯、阿拉伯等等,它们活动在哪些区域,真有斗转星移之感。
古代西亚的空间
(一)整合教材
理清时空线索
【时空观念】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
1.能够把握古代西亚史上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古代西亚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2.在对西亚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
3.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4.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
教材关于古代西亚特定时间和空间术语的呈现,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教师需要搭建一定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一)整合教材
理清时空线索
表格梳理
时期 地域 文明成就 (代表性文明或政权名称) 出自教材
公元前9000年左右 西亚地区 原始农业、村落 《纲要(下)》
公元前 7000—前5800年 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以东 耶莫遗址 选必2
约公元前4500年 两河流域南部 苏美尔人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 《纲要(下)》
公元前35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南部 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纲要(下)》、选必2
公元前3400年—公元前3100年 两河流域南部 乌鲁克文化 选必3提及,此处为补充
约公元前2900年 两河流域南部 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纲要(下)》
公元前24世纪 两河流域 阿卡德帝国 教材未提,此处为补充
节选
几点说明:
1.上述表格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完成。
2.表格中的部分内容以印发材料的方式给了学生,如在教材中梳理不出来的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新巴比伦王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萨珊王朝等知识点。
(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可操作性,也为了降低难度,节省学习时间)
3.对学生应关注的教材章节位置进行提示
(主要是为了助力学生按图索骥,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目的:整合教材,落实学业质量要求,助力学生克服疑难。
历史教材不仅包括“历史教科书”,还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地图册等”。
表格的功能
清晰、直观、大容量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弥补时间断层,明确地理范畴,掌握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初步形成关于古代西亚史的时空观念。
(一)古代西亚的空间概念
1.静态:两河流域、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地区(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
2.动态:从表格中也能很清晰地明了古代西亚地域(政权)的动态变动。
(二)古代西亚的时间概念
学生
所得
通过整合手头教材资源,完成绘制表格任务,厘清了古代西亚的时空线索!
古代西亚历史不再是断裂的历史,古代西亚的地域不再是模糊的地理方位。
BC
3500
苏美尔文明产生
BC
18C
古巴比伦王国
赫梯帝国崛起
BC
17C
BC
12C
亚述帝国崛起
BC
8C
亚述帝国称雄
BC
6C
BC
24C
阿卡德王国
波斯帝国崛起
BC
5C末
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后
罗马帝国
安息帝国
贵霜帝国
分立
7C
阿拉伯帝国崛起
13C
14C
蒙古西征
奥斯曼帝国崛起
上述表格的完成,需要学生调用三册教材和相关图册的知识
知识融通意识和能力
表格的绘制与内容的填充
学生头脑中关于古代西亚的时空线索愈加明晰,同时也清晰的了解了古代西亚特定的时间、空间术语。
认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内容;
关注教材或图册中的相关地图;
1.图文互证,犹如古人所说的“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训练过程
2.也是将古代西亚历史相关事件置于特定时空框架加以思考的过程
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关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水平要求
(二)抓住关键
分清发展阶段
学生在古代西亚史学习中存在的第二个难题,是对这里6000年左右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不能进行恰当的划分。
对发展阶段的划分,需要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和概括,这实际上是史料实证素养的体现。
【史料实证】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
1.能够在探究古代西亚历史发展阶段时,“自主地搜集有关史料,并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进行“适当的取舍”;
2.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论述。
学生通过梳理,已能够明确古代西亚从苏美尔文明到奥斯曼帝国的大致发展历程,但对这中间更迭频繁、角逐不断的各色文明之间的关联,还是比较模糊的。
古代西亚文明发展并不是一贯的,中间是有断裂的。
分析古代西亚历史的发展阶段,就需要“有所取舍”,即突出关注文明发展的大致时间节点。
发展阶段? 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所划分的个体发展的各个时期。
古代西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应该是文明类型,即不同的文明类型就是不同的阶段。
教材关于古代西亚历史的阐述是没有形成专题的,主要分布在纲要下、选必2和选必3教材之中。要分清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就需要对三册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不同的文明类型。
教材中定然会有许多具有明显承上启下特点的语句
基于教材整合阅读的文明类型划分,要突出关注教材中这类语句,这样对于古代西亚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和划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学习任务
整合阅读选必3第3、6、11课和纲要下第4课中有关古代西亚历史的相关知识,并找出教材行文中具有明显承上启下性质的语句或段落,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西亚历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
学生活动
1.融汇不同课文的内容
2.对关键语句或段落进行辨析整理和“适当的取舍”
3.运用自己的梳理和找出的关键语句,对古代西亚历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
教师点拨
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从文明类型的角度对自己梳理的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取舍”
承上启下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课文的开篇,或是子目的开首。
赫梯帝国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从而推动了古代西亚文明出现了一次革新,即由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也是苏美尔文明的继承者)转为深受印欧人影响的文明。
承上启下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课文的开篇,或是子目的开首。
若以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或文明作为衡量标准,亚历山大远征(或波斯帝国的灭亡)可以作为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又一个分界点。古代西亚文明进入到受西方古典文明影响的阶段。
选必3第6课
阿拉伯帝国开启了古代西亚文明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带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伊斯兰文明
苏美尔文明
印欧文明
伊斯兰文明
古代西亚历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1.历史融通能力得以增强
2.史料实证素养得以涵养
3.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要求也得以达成。
学生所获
厘清时空,划分阶段,在古代西亚史专题学习中虽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在一定意义上涵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但是就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言,这还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中,历史解释素养才是历史学习的高阶目标之一。而对古代西亚历史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又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由于教材对古代西亚历史的阐述并不集中,即使进行了前文的时空和阶段划分的梳理,但对于为什么形成了那样的特征,以及怎样从整体上评述古代西亚的历史等问题,教材上是找不出现成答案的。
(三)指向高阶
推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
1.能够说明古代西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原因,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关于古代西亚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说法;
2.能够对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系列史事作出解释”,并全面、客观地加以论述、评析。
苏美尔文明
印欧文明
伊斯兰文明
古代西亚历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
(波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问题链
1.为什么会呈现出现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2.每个阶段在西亚区域文化发展以及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3.为什么具有那样的地位,有哪些史实可以加以支撑?
4.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该如何看待整个古代西亚历史的发展?
学生对于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需要积极调用选必和必修教材的相关知识,融汇贯通,从而实现对古代西亚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教学策略
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文明成就进行梳理,然后按文明的形成、文明的成就与扩展等层面对梳理的史实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文明的形成”层面
古代西亚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大麦、小麦、绵羊、山羊)、村落(耶莫遗址)、城市(恰塔尔·休于遗址)、青铜器、王权、国家(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文字(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
西亚地区较早形成,并发展成熟起来了人类文明。
学生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历史结论

西亚自然条件不算太好,如虽然新月沃地土地肥沃,又有两河充足的水源,但总体上全年降水量较小,两河又有不定期泛滥的特点,所以促使这里的先民们在发展中积极开动脑筋,从而较早出现并成熟起来了人类文明。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西亚早期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这里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梳理世界其它地区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并加以对比,
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古代西亚较早形成并发展为成熟文明的历史认识。比如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都大致形成于公元前3千纪,要晚于西亚1000年,甚至更长时间。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教学策略
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呈现出来的文明成就进行梳理,然后按文明的形成、文明的成就与扩展等层面对梳理的史实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文明的扩展”层面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尽可能搜集西亚早期文明向外扩展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反正,即以自己所搜集的史料,去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古代西亚地区较早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王国,最著名的当属古巴比伦王国;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比如著名的洪水传说。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古代西亚文明对周边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
促使学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提出并验证西亚文明对周边文明具有辐射力的说法,从而达到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
苏美尔文明
印欧文明
伊斯兰文明
古代西亚历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
(波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教学策略(学习任务)
以选必3第6课第一子目“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为主体,辐射关注其它相关西亚文明的教材内容,按印欧人迁徙引起西亚族群的变化,以及此后西亚地域文化的特征这样两个方面加以归类整理。
设 计 意 图
因为印欧人在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这个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让学生以印欧人迁徙的相关知识为主体进行整理,是考虑到搜集史料的聚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学生接下来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小亚细亚形成赫梯人,在伊朗高原形成波斯人,这与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巴比伦人、亚述人不同,是新兴种族。
需要对选必和必修教材进行整合,这是因为,关于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的相关知识分布在纲要下和选必3两册教材中,而关于赫梯帝国的相关知识则更是散落于纲要下、选必2和选必3三册教材之中。
以国别为线索进行梳理,并以相对简练的语言对各帝国的文明成就加以概括
帝国 文明成就或特色 教材出处
赫梯帝国 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选择性必修2
广泛使用马与马拉战车 选择性必修3
亚述帝国 组建“多兵种部队” 中外历史纲要(下)
开辟海外贸易 选择性必修2
建设规模宏大王宫(人首飞牛石雕)和图书馆等 选择性必修3
波斯帝国 专制帝国色彩 中外历史纲要(下)
地跨欧亚非三洲促进西亚北非文明的统一,以及西亚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深入、广泛交流等 选择性必修3
突出文明的成就,凸显印欧人带来的文明之变
西亚地区的区域文明风格为之一新,如铁器时代、庞大的帝国、强大的军队、恢宏的气势等等,这都是第一阶段的西亚文明所不具备的。

这个问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梳理,认识到印欧人迁徙不仅带来西亚族群变化,从而影响了文明发展,也带来技术的革新,如铁器、马的广泛使用等,从而引起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调用高一学过的知识,即古代帝国的形成,有赖于农耕文明的独特优势,因为它“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并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不难发现,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素养涵养的过程,更是达到前述学业质量要求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西亚文明为什么会呈现出那样的特征?
苏美尔文明
印欧文明
伊斯兰文明
古代西亚历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
(波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西方古典文明影响的时期,主要表现为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的相关内容,对此教材的阐述相对细致而集中(选必3第11课第一子目“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对学生而言,这里应该不构成问题,兹不赘述。
苏美尔文明
印欧文明
伊斯兰文明
古代西亚历史发展
西方古典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
(波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主要表现为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相关内容,当然也有蒙古西征和之后的相关知识,对此教材阐述总体比较细致,但主要分布在纲要下、选必2和选必3三册教材之中,以选必3居多,纲要下其次,选必2最少。
学生梳理
以选必3相关内容为主体,重点融合纲要下相关知识,并以选必2为补充
伊斯兰文明的完整图像
教师要求学生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对自己梳理的史实进行归类
凸显这一时期伊斯兰文明的突出特征
政治上:
政教合一
专制色彩浓厚
经济和文化上:
相当开放和包容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综合自己整理的相关史实,尤其是甚为丰富的文化方面的史实(文化层面应该占到总梳理量的三分之二强),认识到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吸收和创造的精神是重要原因所在。
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梳理的相关史实(包括政治、经济等层面,还有蒙古西征推动东西方交流的史实),尝试验证这一时期伊斯兰文明之下的西亚专制政治和开放包容的经济文化特征的说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前述学业质量要求。
这个阶段的西亚文明为何会呈现出如此特征?
上述环节的教学活动,已完成对古代西亚史分阶段的历史解释,然而学业质量要求的对古代西亚“系列史事作出解释”,则将历史学习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从整体上或总体上对古代西亚历史作出一个评判。
众所周知,世界古代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而是区域历史。综上分析可知,这里所谓的区域历史,又不是简单的局限在西亚地域的历史。从古代世界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欧亚大陆包括非洲之间,还是保持着相对密切联系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古代西亚历史进行总体评判,就需要将其置于上述时空背景之下进行考虑。
从地理位置来看,古代西亚恰恰处于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古达西亚文明产生和成熟都较早,又对周边文明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又是那么的擅长沟通东西,吸收、借鉴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习任务
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角度,谈谈对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结构完整,并有相对充分的史实作为支撑。)
举例: 古代西亚文明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古代西亚从产生文明的一开始,就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它率先成熟起来的文明,对西方文明、埃及文明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西亚更是交通要道,它不仅从经贸上沟通了东西方,也在文化上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如大批中亚、西亚人,甚至罗马人到达中国,与中国的蒙古族、汉族融合,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数字等也经西亚传到欧洲等地。
学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即是历史解释素养得以涵养的过程,更是前述学业质量要求得以达成的过程。
综上,在古代西亚史的专题教学中,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要求(水平3和水平4)为导向,通过整合教材,厘清时空线索;把握具有承上启下性质的关键语句,划分古代西亚历史发展阶段;分阶段和整体上深入认识古代西亚的文明成就和世界地位,促进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涵养与落地,形成了对古代西亚史的整体认识,构建了古代西亚史的高中教学框架,为目前存在的教学困境和学生疑惑的解决有所助力。
03 重组专题融通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以繁杂疑难问题的解决为基本出发点
(二)以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为基本指引
(三)以历史融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基本抓手
(四)以历史问题立体认知的形成为基本目标
(五)以历史核心素养的涵育和落地为基本归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