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5 22:15:47

文档简介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学习效果调查
高二年级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
《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异声。一曰手箸留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讓”,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
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
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
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
(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
B.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
C.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
D.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
B.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
C.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
D.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代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
B.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C.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
D.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
4.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6分)
【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
阐释:李白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
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阐释一:
材料二:24年2月2日,小年之际,庆云县邀请外国留学生体验庆云过大年活动,留学生体验穿汉服、乘马车等活动,感受浓浓年味和当地节日文化特色。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学习揖礼,体验传统之美。
阐释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文本一: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⑴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⑵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⑶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⑷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⑸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⑹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⑺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⑻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⑼沉重是自找的。
⑽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⑾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⑿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
⒀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文本二:
文木和散木(节选,有删改)
叶春雷
⑴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
⑵庄子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很难说。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庄子处处与常识作对,并不是他刻意反常识,而是在常识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的常识。
⑶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公司聘用员工,自然是着眼于一个人的“用”。若此人无一技之长,公司凭什么养活他?“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用的人,等同于一个废物,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遑论组织家庭,为社会做贡献。
⑷这世上,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没有文木,国家的大厦就没有支撑的柱石;没有散木,人生就失掉了诗意。庄子强调散木的价值,一方面固然是“重生”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与庄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庄子的翅膀”作者用借代的手法,使题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庄子思想的特点。
B.作者第一段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是为了与超脱的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突出下文“庄子的翅膀”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
C.第二段中,作者写庄子生活的时代:一是为了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二是为了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
D.文章第十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与我被欲望所绑缚而无法自拔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
6. 下列一组人物中,最适合作为文本(二)三四段之间举例的是( )(3分)
A. 屈原与司马迁 B. 诸葛亮与陶渊明
C. 李清照与柳永 D. 辛弃疾与苏轼
7.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
(节选自《荀子·君道》)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三:
右臣访闻两浙诸郡,近年民间例织纲绢以备送纳,官吏欲行拣择,而奸猾人户及揽纳人递相扇和,不纳好绢,致使官吏无由拣择,期限既迫,不免受纳。岁岁如此,习以成风。臣自到郡,欲渐革此弊,即指挥受纳官吏,稍行拣择。至七月二十七日,有百姓二百余人,于受纳场前,大叫数声。遂相率入州衙;诣臣喧诉、臣以理喻遗。臣知此数百人,必非齐同发意,当有凶奸之人,为首纠率、密行缉探。当日据受纳官仁和县丞陈皓状申,有人户颜章、颜益纳绢五疋,并是轻疏糊药,丈尺短少,以此拣退。其逐人却将专典钳撮及与揽纳人等数百人,对监官高声叫啖,奔走前去。臣即时差人捉二人。只至明日,人户一时送纳好绢,更无一人敢行喧闹。臣寻体访得二人系第一等豪户颜巽之子。父子奸凶,众所畏恶。下狱之日,闾里称快。
(节选自苏轼《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
[注]轻疏糊药:马虎地用药水浆洗绸绢,这里有以次充好之意。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而救火E也F乱弱G甚矣!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省,简略,与《论语》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词义不同。
B. 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国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
C.“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常”与《老子四章》“常于几成而败之”中的“常”词义相同。
D.“于受纳场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于”用法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肯定法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认为君子是法的本源。有了懂法的君子来施行法,法便可以被有效地施行,君王便可安逸,国家便可安定。
B.韩非子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法令不应偏袒权贵。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强大,不依法办事就衰弱,荆齐两国从称霸走向衰弱的历史便说明这个道理。
C.苏轼在任上励精图治。在得知近年存在民户故意拖延送纳时间,导致官吏被迫接收次等绸绢的不良现象后,决心治理,令受纳官推延挑选绸绢的时间。
D.苏轼在处理案件时注重调查。面对骚乱,他派人暗中侦查,并据受纳官汇报的情况,获知颜氏兄弟带头闹事;在捉拿他们后,进一步查访其家庭背景。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2.苏轼为何要严惩颜氏父子?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烘托出它的雄伟,用“紫泉”代替长安,色彩上与“烟霞”映衬,烘托出宫殿的壮丽。
B.诗人借隋炀帝空置长安宫殿“欲取芜城作帝家”,是为表现江都风景秀丽、胜过长安,更愿意住在芜城。
C.颔联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若玉印未落入李渊手中,杨广游幸江都的锦帆将漂到天边去。
D.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话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
14、诗人颈联采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大学之道》中“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8小题,26分)
16.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B、 大学之道道:宗旨、原则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17.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而不仁而:如果 B.小人喻于利于:在
C.不亦重乎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其“恕”乎其:它
18.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3分)
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 为之于未有 D.爱人若爱其身
19下列句中的“之”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第三人称代词 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助词,相当于“的”
C.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动词,去 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14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央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20.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2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3.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
阅读完上述三则材料,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1、 B 2.A 3.D
4.阐释一:柳宗元"手尽叉"暗示了唐代叉手礼的流行化和民俗化,揖礼也是平民日常交往的礼仪。(3分。写出"揖礼已成为民问日常礼仪"的意思即可得分)
阐释二:外国留学生身着汉服,学习揖礼。说明了揖礼正成为"中国名片"之一,助力我国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3分。"成为中国名片"和"助力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写出1个方面意思得2分,写出2个方面意思得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5、A 6、 B
7、【答案】(1)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见第⑤段)(2)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见第⑧段)(3)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见第⑩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8. B DF 9. C 10. C
11.(1)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好事不漏掉普通百姓。
(2)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12.①治理骚乱,惩凶除恶;②打击欺诈行为,营造诚信风气;③维护法治尊严,树立执法权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3、B 
14①把“萤火”和“腐草”、“垂杨”与“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的变化,“无萤火”“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②借今昔的对比、荒凉之景表达了对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批判与讽刺,并以此告诫晚唐的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8小题,26分)
16. C 17. D 18. D 19 C 
20. A:无处不在 B:生机勃勃
21.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22.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23.示例1: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四、写作(60分)
24、同高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