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6 09: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
——第23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文中生字加注音,注意古白话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读通课文,按照传统小说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分享网络视频《人生南北多歧路》谈话导入引出《儒林外史》开篇词: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吴敬梓向向古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如何看待功名富贵?
2.简介作家作品。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说的也许正是他自己,丰姿卓绝贵公子是他,贫困潦倒书生也是他。
出示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教师讲述:他出生名门,18岁便考上秀才,才名诗名在外,真真一个贵公子,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吴敬梓接连遭遇丧父、丧妻、科场不第(一直考到30岁,也没有考中,他自身也很厌恶科考),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他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受尽鄙视,沦为了一个为人唾弃的败家子,受尽族人、乡人的冷眼。吴敬梓因不能忍受家乡的处境,移家江苏南京,后至36岁时绝意仕途。他从富贵坠入困顿的过程让他看尽世间冷暖,反复的科考不第让他窥破功名富贵的真相,此后专心创作《儒林外史》,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全部倾注于小说创作中。
出示《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意思是非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是吴敬梓窥破功名富贵的真相,更是许许多多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吴敬梓无疑是清醒的读书人,他用一支笔写尽儒林士人的丑态,今天我们就来看一场考试引发的失心疯——《范进中举》
3.故事背景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
1.提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理解下列词语。
进学:指考中秀才。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
中举:乡试考中为中举。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见教:指教(我)。(谦辞)
高邻:对邻居的尊称。(敬辞)
桑梓:家乡。桑树和梓树是古代宅边常种的树,因以“桑梓”比喻家乡。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也说“狗血淋头”。
万贯家私:形容家里富有,财产很多。也作“万贯家家财”。
3.通过视频了解古代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2)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
(3)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4)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乡试: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三、任务二:梳理情节,看精彩故事
活动(一):结合中心事件,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划分小说故事的情节,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
序幕:中秀才 胡屠户贺喜
开端:借盘缠 范进遭骂/瞒丈人,范进乡试
发展:断炊烟 范进卖鸡
高潮:见喜报 范进发疯,胡屠治疯
结局:中举人,张乡绅造访
活动(二):换个视角讲故事。请同学们关注故事涉及到的其他人物,如胡屠户、乡邻、张乡绅,甚至报录人,选择其一,从他的角度讲一讲这个故事。
(作者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也叫上帝视角,进行叙事,即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是古代小说经常采用的叙事角度。下面我们挑战一下,来换个视角讲故事。)
(学生换视角讲故事后师生互评)
小结过渡: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讲述故事,让这个故事更立体多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是个一出精彩的好戏,它的精彩在于主人公命运的变化以及人物行为态度的前后反差,读来让人啼笑皆非。
四、任务三:速读课文,看命运变化
范进中举前后,命运可谓天翻地覆,文章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哪些变化呢?请速读课文,在原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并填写下面表格。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母亲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 胡屠户送肉
住 茅草棚 张乡绅送范进三间房屋
用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地位 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学生填写表格后师生交流,小结并板书:中举前——穷困潦倒、地位卑微、乡邻冷遇、丈人辱骂
中举后——喜极而疯、丈人巴结、乡邻捧场、乡绅拉拢
由此可见范进真是醉心功名,为之神魂颠倒啊
五、课堂小结
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说的前三类人都是小说作者所批判的对象。范进是哪一种人?(板书:下人者)
六、作业布置
细读课文,圈画出写范进中举前后言行的语句,读一读,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在书上作批注。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场考试引发的失心疯,一出啼笑皆非的好戏。好戏的精彩首先在于精彩的人物,作者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人物,接下来我们就走近带来这场好戏的主角、配角、群演。
二、任务四:品读细节,看“众生相”
范进是课文重点塑造的人物,他在中举前后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例如:中举前,范进是“穷秀才”范进,请试着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身份。
预设:穷秀才、疯举人、范老爷。
活动(一):请找出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言行的语句,筛选出一些能让你读有所悟的话语,琢磨琢磨,读一读,说说不同身份下的范进有什么样表现,你感受到了怎样形象?
预设:穷秀才范进。
1.“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进学归来,胡屠户上门名为贺喜,实则是一番教训。这里没有产生对话,对话的前提是人格平等,这里只有训话。范进面对这一番训话,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侮辱,他只是“听话,而且毕恭毕敬,没有愤怒,没有反驳,甚至没有表情。考中秀才,可能真的只是运气,毕竟考了这么多次、这么多年,这是一个迷信且不自信的范进。要立规矩,范进认同。胡屠户进门,范进作揖。胡屠户训话,范进不插话。长幼、尊卑、贫富、等级,范进很懂规矩,很懂这个世界的规矩;面对带有人格攻击的粗俗之语,范进全部接受,这是一个卑怯、懦弱、麻木的范进。
2.“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这句是面对胡屠户更凶狠的一番辱骂之后范进的内心独白。我们不得不佩服范进的情绪管理,他没有“懊恼”“羞愧”“气愤”,可见范进内心不是麻木就是极其强大的。“如何甘心”也许是范进的勇气和坚韧,是他的执念和无奈,是他一片狼藉、一片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一点光,这个时候,我们也许能从范进身上,看到某些时候的自己。读小说人物,要贴着人物读,更要贴着自己读。但“如何甘心”更多反映出他的不记后果的沉迷与麻木,也从侧面折射出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这是一个麻木、热衷科举的范进。(读小说,也要贴着时代读。)
疯举人范进
3.“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品一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范进的疯语,让学生删去“好了”二字读一读。一句“好了’最直接、最真实,包含多少感慨酸辛,又寄予多少热望企盼。好了!“了”是动态助词,表已经完成。几十年的科考终于熬出来了,范进释然了,他长舒一口气。而“好”,是正在进行。上一句是中举后的释然,这一句是中举后的欢呼!科举本着选拔人才的初衷,演变到如今只剩这些士子们一句“好了”,作者的辛辣讽刺自然流出。
看范进的疯态: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夸张的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极而疯、癫狂荒唐、穷酸狼狈、丑态百出的范进。
举人老爷范进
4.“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辅助问题:张乡绅来访,二人相谈甚欢,这是一场怎样的对话?
面对素昧平生的张乡绅突然来访,范进一扫之前对人的唯唯诺诺、低声下气,他举止得当,谈吐得体,应对自如。这是一个令我们陌生的范进,我们看到了一个虚伪狡猾、逢迎自如、圆滑世故的范进。那躲在女儿房里的胡屠户估计也震惊了。范进为什么要讲这样的话?他怎么能够讲出这样的话?作者不动声色地让给我们洞悉到封建官场的政治黑暗与腐朽。
5.“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五千”与“六两”是范进的肚量和姿态,是范进的不计较,因为以后银子滚滚而来,这就是“好了”。而“老爹”与“岳丈”的对比就是范进的城府和心机,这么多年的凉薄,胡屠户的辱骂,范进给予这样小小的回击,不知他丈人是否觉察到?但谁在乎呢?“拿来”与“拿去”,就是那个世界唯一的交往准则。
小结:研读范进,我们会发现他由中举前的穷秀才到中举后的范老爷,他身份转换起来自然丝滑。三十多年来,范进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终于考上了秀才,可是人们都认为,是宗师怜悯他,“舍与”他的。所以他卑怯、懦弱、麻木。他几乎陷入了绝境时竟一朝中举,他怎么敢相信,怎能不喜极而疯,夙愿得偿,终于可以做“人上人”,他变得圆滑世故、虚伪势利。他是“儒林”中“士人”的典型代表。
活动(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跳读课文,找出描写胡屠户语言动作的语句,填写下表,对比胡屠户前后不一的行为态度,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穷鬼 老爷、贤婿老爷
说话的态度 训斥、狗血喷头 恭维、奉承、讨好、千恩万谢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对嫁女的评价 倒运 养到30多岁,毕竟要嫁与一个老爷
对相貌的评价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
对才学的评价 不是你的文章好……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能否考中 癞蛤蟆、就想天鹅屁吃 毕竟要嫁与一个老爷
对亲家母的称呼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老太太
1.胡屠户的态度变化可以用哪四个字概括?小说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明确:前倨后恭。(意思是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
2.抓住动作细节,品读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感受胡屠户形象。
(1)①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②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明确:一“横”一“腆”一“啐”写出胡屠的粗鄙庸俗、嫌贫爱富,完全看不起自己的女婿。
(2)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明确:以漫画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明确:这里主要通过揭示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胡屠户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活动(三):品读下列语句,结合全文,分析乡邻们及张乡绅的形象。思考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
(1)那邻居飞奔到集上……
(2)一个人飞奔去迎……
中举后,范进家不再冷冷清清,而是热气腾腾。之前“家里饿了两三天”无人过问,而现在众人一起冒出来。两个“飞奔”刻画出邻居们奔走献媚的急切和热心,中举后对他热情祝贺:有拿鸡蛋的,也有拿酒、拿米的到他家来,反映了他们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性格。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的社会现状,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可见一斑,热的背后是另一种冷。吴敬的白描手法有画面感,有讽刺感。
(3)“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
张乡绅之“拜”,注意,他拜的是“范老爷”。这一情节,是继胡屠户送钱、乡邻们送物之后的又一主动冒出来的攀附者。分角色朗读张乡绅拜访范进的情节,思考:张乡绅对待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道貌岸然,老奸巨滑。范进中举前,他不闻不问,并没有交往;但是就在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既送钱又送房,还和范进称兄道弟。他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官僚网络,网罗着每一个靠近官位的人,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张乡绅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因此,胡屠户、张乡绅等人就是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些社会环境共同制造了范进式人物的悲剧。
三、课堂小结
用一幅对联概括范进中举,你能根据这节课对出下联吗?
上联: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下联:
预设:中举后,高人一等,衣食有着落,远交近友,都要锦上再添花!
四、作业布置
思考:范进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上了举人,为什么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却疯掉了呢?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奔着功名富贵,范进科考场上蹉跎了三十多年,54岁时终于考中,一下竟高兴地疯了,他为什么会疯?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二、任务五:探究主旨,看讽刺手法
活动(一)讨论交流:从个人、社会角度探讨范进中举发疯的原因。
预设:
(1)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这是根本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过龙门,彻底改变现状。但是,屡试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又因为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生计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2)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3)范进的个人因素。小说写范进在20岁的时候开始应考,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已经是54岁了,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整整考了35年时间,屡试不第。但是一日中举,功名到手,欣喜之情就难以自控,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大喜大悲之中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可以说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活动(二):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写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悲剧,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悲剧,指一切表现人生痛苦的戏剧。狭义的悲剧,指的是内容严肃,格调崇高,表现正面主人公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预设: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
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情节欢乐,都运用了夸张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最终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
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小结:本文在形式上的喜剧,但从深层主题上看是悲剧。表面上,范进多年努力,梦想成真,皆大欢喜。但实际上,作者是借范进一人之“喜”,讽社会科举之悲。儒林外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无论爬上爬不上,对民族和国家,都是一个悲剧。
总结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描述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对人才的摧残,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也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鞭挞。
活动(三)结合课文,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的?
出示: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意思:等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来以后 ,才从旁观者的角度, 指摘时弊 ,机锋指向读书人阶层 ,文章风格悲戚中而带有诙谐 ,婉约中藏有讥讽 ;于是小说一部(相对于经史子集而言)才开始有称得上褒贬时弊的书籍。)
这段话准确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批判主题“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以及讽刺艺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儒林外史》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的?
预设: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通过细节表现范进内心狂热欣喜与外形狼狈的矛盾,讽刺就更为强烈了;写胡屠的贪婪相,写他语言和动作上的矛盾,嘴上说着不要银子,手却攥紧不放,揭露了胡屠贪婪的本性。
三、课堂小结
一场考试引发的失心疯,一出精彩的好戏,令人发笑的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范进跟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正是这群儒林士人的真实写照,科举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唯一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变得扭曲。
优秀的小说,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它们的时候反观自己,我们是为什么而读书?
当我们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读书所限制。读书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开拓我们的思维,打破固定思维,活出正真自己。
四、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五、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