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我爱这土地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课 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我爱这土地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6 10:45: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感情基调,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习解读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通过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
2.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
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 ,号 ,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33年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发表的长诗《 》,是他的成名作。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抗战时期,他的诗作主要抒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倾诉民族的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和“ ”,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2.背景简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3.文体知识
新诗指 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等。其主要特点是自由成章而没有固定的格律,语言接近口语而不尚典雅雕琢,真切地表现出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流派有:新月派、七月派、九叶诗派、朦胧诗派等,主要代表诗人和作品有:郭沫若的《女神》、徐志犘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
4.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嘶哑( ) 汹涌( ) 黎明( ) 腐烂( )
理解词义
嘶哑:
汹涌:
腐烂:
深沉:
活动一:朗读明基调
1.朗读指导
(1)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并尝试划分诗歌节奏、标出重读字词。
(2)读出情感
根据语言情感色彩及标点符号读出情感。
2.情境任务
假若要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重新征集课文插图,以期通过同学们的创意和理解,为这篇充满深情的诗歌增添更为生动的视觉呈现。你准备如何设计课文插图。
再读诗歌,结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思考:所选插图的整体色调应该是怎样的
活动二:研读析意象
1.寻找意象
(1)朗读诗歌,诗歌中富有画面感的事物有哪些?
(2)插图要画出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2.甄选意象
(1)在以上意象中,你准备选择哪一个(或几个)画在插图中,说说理由。
(2)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3)既然说鸟就是诗人自己,那在插图中,能不能不画鸟,而直接画出一个常含泪水的诗人形象来表情达意呢?请朗读原诗和修改后的诗歌,看看这样改好不好
改诗:
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头发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组合画面
(1)插图的画面对意象应如何布局
(2)黎明又画在哪儿呢 请思考以下对原始的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原文: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改文: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这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活动三:品读悟主旨
1.插图题句
找出能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作为插图的题句,并谈谈理由。
2.插图解说
结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向全班解说你为《我爱这士地》所配的插图,解说内容包括插图的色调、插图的内容、整体布局、具体特点、揭示的内涵等。
拓展阅读
从不同角度思考:《我爱这土地》与《中国的土地》的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感情基调,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习解读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通过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
2.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
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33年第一次以“艾青”为笔名发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抗战时期,他的诗作主要抒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倾诉民族的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2.背景简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3.文体知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等。其主要特点是自由成章而没有固定的格律,语言接近口语而不尚典雅雕琢,真切地表现出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流派有:新月派、七月派、九叶诗派、朦胧诗派等,主要代表诗人和作品有:郭沫若的《女神》、徐志犘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
4.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黎明(lí) 腐烂(fǔ)
理解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腐烂: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深沉:深厚执着,形容程度深。
活动一:朗读明基调
1.朗读指导
(1)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并尝试划分诗歌节奏、标出重读字词。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读出情感
根据语言情感色彩及标点符号读出情感。
(平缓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憧憬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平静地、执著地)——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深沉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指导:第3-5句:用慷慨激越的语调,读出对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担忧、对侵略者的激愤和不屈反抗。第6句:语调稍缓,表现出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感情。最后两句:情感达到顶峰,语调深沉,读出对土地的无限深情。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愤
2.情境任务
假若要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重新征集课文插图,以期通过同学们的创意和理解,为这篇充满深情的诗歌增添更为生动的视觉呈现。你准备如何设计课文插图。
再读诗歌,结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思考:所选插图的整体色调应该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深沉而悲愤
插图色调:灰暗的冷色调
活动二:研读析意象
1.寻找意象
(1)朗读诗歌,诗歌中富有画面感的事物有哪些?
土地,河流,风,黎明,鸟
(2)插图要画出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饱受摧残、坑洼不平、满目疮痍
“河流”:“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怒水湍急、汹涌奔腾
“风”:“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狂风怒号
“黎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朝晖温柔和煦
“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经受苦难,筋疲力竭,不屈地倾尽全力地奋勇歌唱
2.甄选意象
(1)在以上意象中,你准备选择哪一个(或几个)画在插图中,说说理由。
示例:
我会选择鸟这一意象入画画中的鸟正张开翅膀,用尽全力发出嘶哑的叫声。鸟的眼中含着泪水,但眼神充满了坚定与不屈。
我会选择土地这一意象入画,画中的土地裂痕遍布泥泞不堪,天空布满乌云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狠狠地击打着地面。
(2)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河流——对侵略者满腔愤怒的人民
风 ——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的胜利曙光
鸟 ——深爱苦难祖国的诗人自己
(3)既然说鸟就是诗人自己,那在插图中,能不能不画鸟,而直接画出一个常含泪水的诗人形象来表情达意呢?请朗读原诗和修改后的诗歌,看看这样改好不好
改诗:
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头发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鸟弱小但仍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形象→象征着国难当头仍然奋力反抗斗争的中国人民。
鸟生命耗尽后与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象征着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原诗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爱国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3.组合画面
(1)插图的画面对意象应如何布局
“土地”在画面中是主体地位;
“河流”流淌在“土地”上;
“风”吹刮在“土地”上空;
“鸟”的位置比较突出明显。
(2)黎明又画在哪儿呢 请思考以下对原始的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原文: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改文: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这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是近指。土地,河流,风,是诗人当下所见到的,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的描写。
“那”是远指。黎明,是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憧憬与企盼。
黎明画成远景,因为那是远指。黎明属于未来。晨光熹微,温柔和煦,应是整体冷暗画面中的一抹暖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活动三:品读悟主旨
1.插图题句
找出能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作为插图的题句,并谈谈理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插图解说
结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向全班解说你为《我爱这士地》所配的插图,解说内容包括插图的色调、插图的内容、整体布局、具体特点、揭示的内涵等。
我的《我爱这土地》的插画由小鸟、土地、河流、树林、暴风雨、黎明之光等事物组成。画面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鸟。暴风雨肆虐,鸟显得那么弱小,但他仍旧竭尽全力的大声的歌唱。对着被蹂躏的土地,向奔腾的河流,在狂风中他唱出了与河流一样的悲愤,唱出了风一般的激怒和反抗。更唱出了对黎明,对未来的渴望。
整幅画以冷色调为主,画面昏暗、忧郁表达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土被践踏的悲愤。然而在这暗冷中也有一点亮色,点温暖。在远处,天边透出淡淡的暖粉色。这是来自林间的黎明,是光明和自冉的曙光,是美好未来的象征。
拓展阅读
从不同角度思考:《我爱这土地》与《中国的土地》的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相同之处:
1. 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2.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流”“风”“黎明”来描绘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
②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不同之处:
1. 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 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