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夜间飞行的秘密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读一读
蝙蝠 清朗 漆黑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探路 揭开
推进 障碍 反射 超声波 荧光屏
横七竖八 没头苍蝇
蝙
加一加:虫+扁=蝙
障
巧记:文章长了耳朵
障碍
识字方法
词语解释
【横七竖八】
【敏锐】
【障碍物】
【荧光屏】
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的东西。
涂有荧光物质的屏,X射线、紫外线、阴极射线照射在荧光屏上能发出可见光。
形容纵横杂乱。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我会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绳
达
竖
证
系
上下结构
蚊
研
究
横
蝇
即
科
驾
驶
dá
“辶”的点靠上,捺要平,要长。
“大”横短,撇稍直长, 捺变为点,点要有力。
易错提示:右边是“文”不是“夊”哦!
蚊
wén
虫字口要扁窄、中竖要长。
文字横稍短、撇和捺要舒展。
易错提示:右边是“文”不是“夊”哦!
即
jí
左上边的框稍窄、里边有一短横,竖提封闭扁框、提末端有一点。
“卩”竖为悬针竖,向下伸长。
易错提示:右边是“卩”不是“阝”哦!
横
héng
左窄右宽
黄字上边右竖和下横都要长。
中间由字中竖要出头,下边撇和点稍宽。
易错提示:左部“木”捺变点哦!
竖
shù
第二竖要长,又字撇稍短、捺要长。
下边立字要扁、下横最长。
易错提示:下面是“立”不是“土”哦!
科
kē
禾字要窄,首笔是短平撇,下横稍向上拉。
斗字横稍靠下、竖要长。
易错提示:左边是“禾”不是“米”哦!
绳
shéng
右上边口字要窄小。
下边日字要扁宽、竖弯钩贯穿日字、弯要直。
左窄右宽
易错提示: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哦!
系
jì
幺字下边的撇折要大、折的末端有一点。
整体偏窄。首笔是平撇。
易错提示:中间的幺不要少一点哦!
蝇
yíng
左窄右宽
右边口字要比日字窄小,竖弯钩在口的下边起笔、竖要长。
易错提示:左边的“虫”下面是提哦!
yán
石字要窄小。
开字下横要长、左边是一竖撇、和右边竖上边都不出头。
易错提示:右部的竖是悬针竖,略长哦!
究
jiū
穴字要扁。
九字的撇在横的上边要短、横折弯钩的折稍向左拉、弯要大些。
易错提示:下部是“九”不是“乙”哦!
证
zhèng
左窄右宽
正字上横要短,中间一竖连接上下横、右边中间位置有一短横。
易错提示:右部的首横短于底横哦!
驾
jià
上扁下宽。
马字第一笔横长折短、第二笔竖短横要长、下边折稍向左拉。
易错提示:下部是“马”的最后一笔略长哦!
驶
shǐ
马字要细高、下横变为一提。
史字上边没有横、口要扁、竖撇要长。
易错提示:右边是“史”,不是“吏”哦!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 ,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雷达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飞机夜航来自蝙蝠启示。
第二部分( ):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 ):飞机夜航是模仿蝙蝠探路。
1-2
3-7
8
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飞机在夜间安全航行是从哪儿得到的启示?
吸引读者
引出问题
飞机夜航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开篇点明了时间(夜晚)和环境(晴朗的夜空),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亮点”首先映入眼帘,这是一种简洁而直接的描述,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进一步观察做铺垫。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设问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是一个基于常识的疑问。漆黑的夜晚,视觉受限,飞机却能够安全飞行,这与人们通常对黑暗环境下飞行困难的认知相矛盾,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促使读者想要继续阅读以寻找答案。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句话直接回答了前面提出的疑问,简洁明了。“原来”一词有恍然大悟之感,表明在这之前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或者被忽略的原因。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蝙蝠眼睛特别敏锐。
这个反问句引起了下文,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从这个疑问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关联词“即使……也……”看出蝙蝠夜间飞行动作敏捷,本领高超。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进一步强调蝙蝠的避障能力。“无论……从来……”这一表述体现出蝙蝠飞行时避免碰撞的普遍性和稳定性,而“即使……也……”则通过极细的电线这一具体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蝙蝠避障能力的灵巧性。这部分内容加深了读者对蝙蝠神奇飞行能力的印象,也为后面关于蝙蝠如何具备这种能力的疑问做了铺垫。
即使前面的道路再艰难曲折,我们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仿写
“这个问题”就是上面提出的问题。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下做的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次数
目的
方法
结果
结论
第一次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依靠眼睛。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形象地看出了蝙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无法正常飞行。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蝙蝠比作没头苍蝇。“没头苍蝇”通常用来形容没有方向感、盲目乱撞的状态,形象地描绘出蝙蝠在耳朵被塞住或嘴被封住后的飞行状态,与之前眼睛被蒙住时仍能正常飞行形成鲜明对比。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铃铛响个不停这一现象直接表明蝙蝠撞到了绳子,进一步证实了蝙蝠在耳朵被塞住或嘴被封住后失去了正常飞行的能力,这一结果为后续揭示蝙蝠夜间飞行能力的真正原因提供了关键依据。
实验次数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 二 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实验次数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 三 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 明
第一次
第三次
第二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响个不停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
铃铛响个不停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夜间飞行与嘴巴有关
蝙蝠夜间飞行与眼睛无关
蝙蝠夜间飞行与耳朵有关
科学家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讨论交流
句子1: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
嘴和耳朵探路的。
句子2: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
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试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呢?说一说哪个结论更科学。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
?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从反复和终于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要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和创造不是三两天就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现在你知道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了吗?找到并大声读出来。
嘴里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回来
传到耳朵里
决定飞行路线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给飞机装上雷达,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________,能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荧光屏就像蝙蝠的________,飞机驾驶员通过荧光屏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耳朵
嘴
课堂小结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热爱科学
受到启发
蝙蝠夜间飞行
提出问题
反复试验
不断研究
揭开秘密
为飞机装上雷达
结构梳理
本文主要讲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障其安全夜航的事。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教育我们要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
户+口= ( ) 讠+正= ( )
加+马= ( ) 虫+文= ( )
启
启示
证
证明
驾
驾驶
蚊
蚊子
加一加变成本课新字再组词。
例: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一边做饭,一边唱歌。
老师一边改作业,一边提问题。
照样子写句子
拓展延伸
什么是仿生学呢?
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比如,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他们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可是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机场的指挥人员在“电子蛙眼”的帮助下,能更加准确的指挥飞机的降落。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鸟能够在空中飞翔,
人类发明了飞机
从鱼类的鳍,人类发明了桨
同学们,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联系实际畅谈。
1.试着以《蝙蝠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采用
第一人称。
2.课下找一找与动植物秘密有关的书籍读一读,
了解我们的大自然,做一个爱好科学的好学生。
课后作业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