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头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头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6 09:29:32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质检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19分)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
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访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
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到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视为“国
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
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过去,独门绝技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
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
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器、国家利
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
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
“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
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
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
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
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
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
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
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
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
试卷第1页,共10顶
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
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
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
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
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关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师学艺是一件平常事,却因变脸被视为“国粹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充满火药味。
B.自从国人发现了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
之名。
C.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时,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
生机。
D.那些非理性的誓死捍卫国粹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对“国
粹病的批驳、评析。
B.“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
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
类般的声讨。
C.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
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的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
妄加指责,否则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3.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
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4.文中画横线处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
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
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试卷第2页,共10页2024-2025学年度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质检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访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过去,独门绝技——“绝活” 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器、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关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师学艺是一件平常事,却因变脸被视为“国粹”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充满火药味。
B.自从国人发现了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
C.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时,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D.那些非理性的誓死捍卫国粹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C.曾金贵认为, 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的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3.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4.文中画横线处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红高粱
莫言①
①一九三九年农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了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的脚步声,不见队伍的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⑤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⑥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腿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⑦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加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有删改)
【注】①莫言:山东高密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文选自其长篇小说《红高粱》的第一部分,文中的余占鳌就是“我”父亲的生父。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C.广袤美丽、饱浸着鲜血的高粱地,是爱恨情仇的故事展开的背景,同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红高粱,也是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化身。
D.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着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B.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体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小说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队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特色。
8.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请分别从叙事角度和叙事时间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宓子贱为单父①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宓子贱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②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③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④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⑤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子贱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节选自《说苑·政理》)
文本二: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阳桥:一种白色的鱼。③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④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⑤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乃于此A在矣B昔者C尧舜清微D其身E以听观F天下G务H来贤人。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拜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过”的词义不相同。
B.而,并且,与《师说》中“择师而教之”中的“而”词义和用法相同。
C.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与现代汉语中“孤儿”的内涵不完全一样。
D.“……来贤人”与《陋室铭》“往来无白丁”中“来”的含义和用法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育宓子贱说,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态度,并以高山和深渊为喻,说明做官的道理,宓子贱谦虚地接受了孔子的教导。
B.阳昼送两条“钓道”给宓子贱,意在告诉宓子贱鉴别人才的方法,即要看这个人是否善于逢迎及其对待名利的态度。
C.宓子贱治理单父非常好,孔子认为他不仅能使百姓亲附,还是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并赞扬他是继承了尧舜一样政绩的人。
D.土地、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但是君子是国家能否治理好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3.综合两则材料,试概括出文中蕴含的“御才之术”的做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宋代)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四句中一个“事”字极具讽刺意味,批评了北宋朝廷银绢御敌的荒唐政策。
B.九、十两句通过正面铺叙,写出了河北流民的内心悲愁、面色惨淡的情状。
C.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手法,寄托了诗人对流民的同情,更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
D.本诗反映了河北人民天灾人祸下的苦难生活,颇具杜甫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15.“层深之法”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重要手法。讲究在层层递进中,表达愈加深沉的情感。本诗在铺叙河北边民“苦辛”的过程中精彩运用了这种“层深之法”,请作具体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中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 。”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 , 。”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古拉泰的文字是诗性的:节奏跳荡,意象飞旋。但是,读他的散文,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爱尔兰舞剧《大河之舞》。随便一个什么构思,或者不必精心构思,舞蹈家们在台上任意挥洒,都会 。皆因他们“踢踏舞”的基本功已 ,只要抬脚动步,随即魅力四射。阿古拉泰行文,似也不愿在 上多费工夫,常常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时,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正因为他的语言像榔头、似棒子,才抡到哪儿,哪儿有声,砸到哪儿,哪儿喷出火星。
蒙古族人没钱可以,不能没酒。老诗人毕力格太在阿古拉泰家喝酒,在不泯的诗情与老练的理智间斟酌着,酒量如血压般在不断膨胀的激情和歌声中频频升高。渐渐地,身体仿佛只剩下躯壳,灵魂和着酒香在空中攀升、缭绕……此时,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别人都担心他,他却说:“蒙古族人,只要一上马就没事了……。”可他骑的不是马,是自行车。只见他像拍马背一样,“拍了拍车尾,提缰似的抬起车把,飞身上路,绝尘而去。仿佛武侠小说中的高人一样飘然……”诙谐多智,心意澄明,读来兴趣盎然, 。
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彩绝伦 出神入化 谋篇布局 忍俊不禁
B.精彩绝伦 游刃有余 遣词造句 哄堂大笑
C.精彩纷呈 游刃有余 谋篇布局 哄堂大笑
D.精彩纷呈 出神入化 遣词造句 忍俊不禁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 ① ,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婉如悲秋萧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 ②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意境之中去遐想幽思,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 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虽然是谈诗,但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对联创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许多回目完全可以当作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两个回目,请你任选一个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也可以选取《红楼梦》其他回目加以赏析。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四、写作表达(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变化多姿的秋,杜甫感受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悲凉,苏轼感受到的是“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坚韧高洁,毛泽东感受到的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寥廓壮丽……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物会有不同的感怀。而我们看到的每一处风景,其实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成为自己独有的记忆。
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内涵,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B 2.C 3.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一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博士到欧洲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在这里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梅博上讽刺梅博上本人。 4.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用京剧发展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
②对比论证: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落后做法。
5.D 6.C 7.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写出了“我”父亲——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对母亲的依依不舍。②把雾比作汹涌的海水,既点明了农民队伍清晨行军的环境,也暗示了“我”父亲内心的不安。③把余司令比作船舷,写出了“我”父亲对余司令的崇拜和在他身边所获得的安全感。④全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离开母亲走向战场的真切感受,使行军画面更有感染力。 8.①叙事角度: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这样叙述,既有亲历者真切直接的见闻感受,又便于展开抒情和议论(或“同时运用了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双重叙事视角,在亲历记录、评述间自由切换”)。②叙事时间: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作者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的生父余司令带领农民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即叙事上采用心理时间,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故事的陌生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BEG 10.B 11.C 12.(1)此地比我贤明/超过我的百姓有五个人,我侍奉他们,(他们)都教给我用以(/用来/怎样)从政治民的方法。
(2)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 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3.①懂得鉴别贤才。②不轻易拒绝,也不轻易许诺。③要使自身清正礼贤下士。④让贤才君子掌管原则和法制。
14.B 15.①第一层“苦辛”写河北民养子事耕织,朝廷转手送辽夏,作者为之痛心抱屈;
②第二层“苦辛”写今年偏遇大旱,赤地千里,州县不但不顾人民死话,还抽丁壮赴河役,前后对照,形成递进,作者内心转为激愤,情感上更深沉;
③第三层“苦辛”写边民向南逃荒,却发现河南即使丰年人们也缺食,前后映衬,更凸显了“苦辛”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触发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与无恨忧思。
16.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7.A 18.C
19.①内容多种多样 ②意境上的恬静幽远 ③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 20.(1)“花解语”指袭人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情投意合笑诉情话:巧用双关,生动且富有情趣,用叠词表现人物情感,细腻动人。(2)此回目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以杨玉环代指,林黛玉婀娜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表达含蓄形象,并富含诗意。
21.例文:
那是最美的风景
美丽的大自然,四季如画:绵绵的春雨、绚丽的夏花、秋日的落叶、冬日的雪景……然而,在我的心中,最美的风景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宁静纯朴的小村庄,这里有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一走进村庄,扑入你视野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春天,田野里满铺着绿油油的小麦,中间点缀着金色的油菜花,绿色中点缀着金黄,让人心旷神怡。夏天,田野里一金色的麦浪,微风吹过,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麦香,像是在向辛勤劳作的农民表达真诚的谢意。秋天,田野里依旧被金色主宰。一穗穗籽粒饱满的稻谷骄傲地立在田间地头,阳光下,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描画出乡村秋天壮美的诗篇。冬天,白雪是最美的装饰。田野、树木、房屋、整个村庄都被白雪笼罩着,俨然一个童话世界。
除了田野,家乡的小溪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溪水清澈见底,静立溪边,水底的形态各异、色彩润泽的鹅卵石,时而呆萌、时而追逐的小鱼都清晰可见。小溪的两岸,是各种植物的天堂。春天,小溪两旁开满了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让人赏心悦目。夏天,清凉的溪水,是人们游泳、钓鱼休闲的好去处。秋天,经霜的树木,色彩斑斓,与清澈的小溪相互映衬,格外的美丽。冬天,溪水封冻,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人们可以在这里滑冰、玩雪,成为一个天然的游乐场。
最美不过家乡人,他们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家乡的人民,勤劳、善良、热情、朴实,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乡,描绘未来的蓝图。他们披星戴月,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疲倦地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待着风调雨顺,期待着五谷丰登。贫瘠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勤劳而改变。夏天,金色的麦穗;秋天,沉甸甸的稻穗,这都是大地颁给他们的奖杯。他们热情好客,总是把最好的食物拿来招待客人,自己则粗茶淡饭足矣。
在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就是我的家乡,那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收的田野、清澈的小溪和勤劳朴实的家乡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土,那里有我的牵挂和寄托,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乡人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在我看来,都是最美的风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