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6 10:30:48

文档简介

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命题教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共计48分)
1.《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一般加女性称谓中,氏则加男性称谓中。这表明西周时期
A.姓为平民所用 B.血缘亲疏决定男尊女卑
C.氏是贵族专享 D.社会贫富分化继续发展
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A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B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D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3.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
C.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4.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北齐 C.西汉 D.唐朝
5.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B.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6.宋代理学家的理想是“得君行道”,希望圣明的君主任命自己为宰相,然后自上而下改变天下。他们在皇帝面前能够以政治主体自居,甚至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明代心学家王守仁在龙场悟道后,提倡“觉民行道”,希望感化底层士民,自下而上改变天下。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两个学派的学术差异 B.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7.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A.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体系 B.增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自主权
C.有效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8.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手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
C.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9.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A.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B.满足了洋务运动的发展需求
C.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 D.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0.由如表数据可知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
1837年 1894年
产量(万市亩) 260.5 468.17
种植面积(万亩) 521 936.36
茶农户数(万户) 130.25 234.09
茶农人口(万人) 651.35 1170.45
——数据整理自吴承明《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
A.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B.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 D.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
11.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前政治文献中“革命”一词的用法,几乎完全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例如法国大革命。但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众多新含义开始出现,例如以诗言志的“诗学革命”、打破不平等的“女界革命”和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然后“社会革命”“家庭革命”“文学革命”等术语出现,其含义均为这些领域发生彻底变化和相应主体在该领域实行根本变革之意。材料旨在说明
A.新“革命”观反映了中国对西方道路的反思
B.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
C.传统“革命”是顺从天道的周期性王朝更替
D.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革命”含义的更新
12.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民族工业因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B.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
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
13.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各省督抚对此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协饷,有的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内部未达成对收复新疆的共识 B.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C.地方督抚力量削弱清王朝统治根基 D.国家权力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4.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15.1930年前外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
甲 乙 丙 丁
1894年前 16 2 2 0
1895—1913年 5 15 33 5
1914—1930年 11 13 103 40
——资料来源:朱荫贵《抗战爆发前的外国在华银行》
以下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甲为英国,甲午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减弱
B.乙为美国,一战前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C.丙为日本,甲午战争后侵华势力急剧扩大
D.丁为法国,一战爆发前在华经济势力最小
16.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A.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D.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礼”的记述
春秋 战国 礼,经国家,定社稷;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丘明《左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西汉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戴圣《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两宋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 ——朱熹《朱子语类》
明末 清初 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此之谓实,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 ——黄宗羲《孟子师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有哪些内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礼”变化的因素。(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宋朝社会的“液态流动”。(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英文本则表述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 of 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y notified and promul gated for genera linformati on”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据此,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
《南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奉道光帝谕旨,耆英给璞鼎查发出一份照会,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试图挽回一些“天朝”的利益。但从中我们找不到能挽回利益之处,反潜藏着对中国利益的极大损害。如《南京条约》对司法管辖权问题本无任何规定,耆英却将治外法权主动拱手予英方;再如本属清朝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耆英却拿去与英方交涉,璞鼎查明知耆英此举违反了《南京条约》,但他没有正面拒绝,反诱之谈判。谈判的结果,与英方议定的“五口通商章程”,将26类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并无明文规定以后税率的变更要与英国协商。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款称:“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
——改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过程。(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关税主权”丧失的影响。(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共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A D D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C D C 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13分)
(1)内涵:祭祀鬼神的仪式;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规范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国家治理、教化百姓的手段;天地万物的本原;现实的人伦感情。(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因素:政治经济变迁;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融合;儒学家的思想构建。(5分,一点2分,三点5分)
18.(12分)
(1)“液态流动”:①横向流动: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的人口迁移。②纵向流动: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产生和壮大。(共4分,每个角度2分)
(2)国际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增加。②亚非拉殖民地的开发,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③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破产手工业者、农民海外谋生。
国内背景:①清政府调整了对东北的政策。②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破产民众寻求出路。③新的经济因素出现,提供职业与市场新途径。
(共8分,每点2分,必须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作答才能得满分,只有一个方面不超过6分)
19.(15分)
(1)《南京条约》规定“秉公明定关税”,且关税则例的制定权和公布权属于清政府;之后,清政府却将本属可自行决定的关税问题拿去与英方交涉,被英方引诱谈判;“五口通商章程”使清政府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但无明文规定;中美《望厦条约》以条约形式确认了“协定关税”;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英方也获得了这一权利。(10分,任答四点即可,每点2分)
(2)便利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清政府入超不断增长,影响财政收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由于失去了关税的保障而举步维艰。(5分,任答三点即可)
20.(12分)
(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6分,一点2分)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6分,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