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06 11:28:01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战国七雄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六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01
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1. 背景:
结合下面的形势图,你能说出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吗?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初期形势图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
②晋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田)
③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一、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思考:韩氏、赵氏、魏氏及田氏是何身份?他们夺取说明了什么?他们夺取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身份:卿大夫
结论:权力下移,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不断提高
一、战国七雄
(1)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战国初期形势图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2)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
2.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结合课本,对比表格,想一想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性质及特点
目的: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一、战国七雄
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
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救救我!
来了!
一、战国七雄
马陵之战
增兵减灶
后来魏国又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军求救。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使魏军回师追击,在马陵伏击魏军,射杀魏军大将庞涓,史称此战役为“马陵之战”。
一、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一、战国七雄
孙 膑
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城濮之战
吴越争霸
赵 括
晋文公
勾践
一、战国七雄
战争非常惨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形象写照。
想一想
当时的民众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一、战国七雄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面对如此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02
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1.变法的原因
一个奴隶主的自述:我是一个奴隶主,天子授田100亩,奴隶50个,纳贡完后所剩无几,这日子可怎么过
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奴隶不好好干活。可是他们经常忘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较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有了!我改变一下我们之间的关系,让奴隶觉得自己有自主权了!
我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地主,而你们从此叫农民,我把地租给你们,给自己种地吧,给我交税就可以了!
二、商鞅变法
1.变法的原因
二、商鞅变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提高
荒地被开垦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变法改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1.变法的原因
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目的: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二、商鞅变法
2.各国变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穿着胡服。
二、商鞅变法
3.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人物:
二、商鞅变法
措施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出示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想一想这些措施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打击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提高军队战斗力
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
方便税收和商贸
二、商鞅变法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二、商鞅变法
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废井田开阡陌
最能体现变法性质,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和封建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二、商鞅变法
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示意图
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福建人们出版社,页129。
贵族无军功不能入贵族籍,不授予军功爵,对贵族打击最大
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和卑微地位的唯一出路。秦军在战场上异常骁勇善战,割头不倦,被人称做虎狼之师。
二、商鞅变法
3. 商鞅变法:
(3)影响:
①变法使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③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制 → 封建制)。
材料: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商鞅变法
【问题探究】秦孝公病逝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处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什么启发?
成功了。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者的命运如何,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因此变法获得了成功。
启示: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
③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二、商鞅变法
3. 商鞅变法:
(4)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
②客观原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③主观原因:商鞅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03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 农业:
(1)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2)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2. 手工业: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 商业: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4. 兴修水利:秦国都江堰
(1)时间:
(2)人物:
(3)地点:
(4)功能:
(5)意义:
公元前256年
李冰父子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李冰任郡守后,和他的儿子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人物扫描
材料研读: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使成都乎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背景
国家
战争性质、特点、著名战役
背景
内容
影响
启示
农业、手工业、商业
都江堰
统一趋势明显;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兼并战争
军事;经济;政治
政治;经济;军事
国力增强;为统一奠定基础;社会转型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课堂小结
1.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D
课堂检测
2.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C
课堂检测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B
课堂检测
4. 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