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学广角”有两个例题,虽然是找特殊物品,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围绕“找次品”这项活动。两个例题侧重面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其中例1是从3瓶钙片中找少了三片的那瓶。求:需要称几次,怎么称的。例2是从8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零件(次品重一些)。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题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中我们可看出教材的设计随着题目设计难度的加大,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找次品”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也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考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地找次品等生活场景为依托,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空间,感受排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学生理解优化的数学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从一些物品中找出次品,再通过操作、验证、讨论、概括等活动逐步理解优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质疑等活动,经历探索找次品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经历有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渗透优化思想,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尝试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达数学思维过程,初步形成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难点: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优分组策略。
五、教学资源
课件、3瓶钙片、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入理解天平平衡原理,优化方法
1.创设情境,普及次品危害。
出示:315打假视频
师:梅菜扣肉里的“糟心肉”、不能灭火的“灭火器”,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或次品引起的安全问题危害巨大。
师:今天我们充当质检师,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次品的问题。
2.探究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优化方法。
师:老师手中有外观完全相同的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看作次品。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1:掂一掂。
师:3片钙片的质量很小,掂一掂的办法可能不行。
生2:数一数。
师:数的方法太费时间了,并且要打开药瓶,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生3:用天平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很好。怎么用天平找次品呢?
生4:测量两瓶钙片有多重,轻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追问:(有其他方法吗?)如果不称重量,你们能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吗?
生5:把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一定不平衡,轻的就是次品。
师:不测量物品的重量,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就能找到次品。你/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3瓶钙片中有一瓶次品,用天平称,需要称几次找到次品?
生1:2次(生上台利用钙片展示,描述过程)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只称一次就可以找出次品。任意取两瓶钙片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
师:都是3瓶,你怎么2次,他才1次呢?
师:天平外面的一瓶,为什么不用称了?(可以推理出来)
师:真是眼明心细的孩子!用天平称量物体,其实次品就锁定在3个空间,分别是天平左盘、右盘和外盘。掌握了这个秘密找次品才能又对又快!
(二)猜想推理,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有8瓶钙片,其中1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师:瞧,这次的问题和刚刚的问题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师:你怎么理解?
生1:“至少”: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 “保证”:一定能找到。
1.体会“最不利”原则。
师:我运气特别好,称1次找到了,我就说至少一次保证能找到。
师/生提出质疑:如果称1次,天平平衡,1次就找不到次品。
师:要想保证找到次品,称1次是不行的,还要考虑最不利的情况。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以“保证能找到”为前提,次数最少。
生2:天平两端各放一瓶,如果天平平衡,左边这瓶不动,右边一瓶一瓶地称,一直称到第7瓶,天平如果仍然平衡,第8瓶就是次品,一共称6次。
提出质疑:虽然考虑了最不利的情况,但称量次数不是最少的。
生3:从最不利的角度考虑,如果天平平衡,就继续再称另外2瓶,这样2瓶2瓶的称,称到第4次,天平不平衡,就找到了次品。
2.研究分组称量的基本方法。
师:接下来,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根据合作要求完成任务。开始吧。
活动要求:
(1)请认真思考后写一写、画一画;
(2)在组内说一说:
①把8瓶钙片分成几组?每组是多少?如何称量?
②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不平衡,次品在哪里?该怎么办?
③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师:哪一组来分享?
预设组1:把8瓶钙片分两组(4,4),称3次
也可以用(4,4)→(2,2)→(1,1),记录称量的过程。
预设组2:分三组(3,3,2),称2次。
追问:为什么天平不平衡,继续再称1次就能找到次品?
预设:因为3瓶的前面已经研究过了,称1次就能找到次品。
师:善于利用已有的研究结果,这样能很快地算出称量次数。
小结:8瓶钙片用不同的分组方案进行称量,其中把8瓶钙片分成(3,3,2)的方法,用天平至少称2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研究“关键数目”,总结方法
有9瓶钙片,其中1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1.展示不同的分组方法。
2.对比总结,归纳最优策略。
(1)提出发现和质疑
预设1:同样都是分成三组,为什么称量次数却不一样?
预设2:为什么(3,3,3)这种分组方法称量次数最少?
师追问:要保证称量的次数少,第一次称量后剩下的个数就要少。怎么分组才能做到这一点?
预设生1:分成三组
师质疑:像8这样不能平均分成三组的怎么办?
预设生2:尽量平均分
小结:能平均分的就平均分成三组,不能平均分的就让每组的数量尽量接近。
师继续质疑:如果要称量的物品数量再多些,也是这样吗?
(四)总结全课,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把要称量的物品分为尽可能相等的三组,可以用分组称量的方法利用天平来找次品,还要从最不利的角度考虑问题。
预设2:学会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更大的数目时就可以转化为前面已经解决的数量,便于我们计算出更大数目的称量次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