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东北 北方 西北 西藏 南、西南 东南
秦 北击匈奴,修长城 征服百越,设三郡
汉 战争;战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 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 战争征服,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元 辽阳行省 岭北行省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 云南、湖广行省 澎湖巡检司
明 招抚、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官号 修长城、订立合议、册封、恢并扩大复贸易关系 封授当地民族首领法王和王、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清 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 、旗两级单位;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1684年,在台湾设府 ,属福建省
学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时期 国家状态 民族发展状态
原始社会 氏族、部落
夏商周
秦汉 地区性的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裂、政局动荡
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民族往来活跃
辽宋夏金 民族交融从未中断
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多元一体
讨论:回顾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交流史实,梳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多元起源
华夏认同
早期国家、诸侯纷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民族逐渐走向大交融
政权并立
——纲要上P3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1.原始社会
——纲要上P8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2.夏商周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春秋列国形势图》——纲要上P9
——纲要上P10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3.秦汉时期
秦代的统一还只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形成的一个步骤,因为当时秦所统一的只是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只占一小部分。——费孝通
——纲要上P17
——纲要上P23
汉
族
——纲要上P29
——纲要上P31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4.魏晋南北朝
五胡内迁
北人南迁
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纲要上P33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5.隋唐时期
自古皆贵华夏,贱夷狄,朕独爱之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纲要上P37
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往来活跃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6.辽宋夏金
南北面官制
一制二称
猛安谋克制
榷场
——纲要上P56
——纲要上P54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7.元明清
元明清已进入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行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国与邻国的边界稳定形成。——费孝通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时期 国家状态 民族发展状态
原始社会 氏族、部落 多元起源
夏商周 早期国家、诸侯纷争 华夏认同
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地区性的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裂、政局动荡 民族逐渐走向大交融
隋唐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民族往来活跃
辽宋夏金 政权并立 民族交融从未中断
元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多元一体
讨论:回顾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交流史实,梳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部族国家
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部族
华夏族
汉族
中华民族
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地,构成起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费孝通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因素
东北 北方 西北 西藏 南、西南 东南
秦 北击匈奴,修长城 征服百越,设三郡
汉 战争;战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 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 战争征服,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元 辽阳行省 岭北行省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辖 云南、湖广行省 澎湖巡检司
明 招抚、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官号 修长城、订立合议、册封、恢并扩大复贸易关系 封授当地民族首领法王和王、设立行都指挥使司、任用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清 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 、旗两级单位;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1684年,在台湾设府 ,属福建省
1.形式多样(战争征服、设立机构、和亲、会盟、册封、颁行法律、派遣中央大臣等)
2.因俗而治
根据表格归纳各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特点?
材料一:(设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 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书·地理志》
材料四: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地区对边疆民族进行直接管辖。 ——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唐朝、元朝管理边疆的举措并分别归纳特点。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例举史实说明清朝是如何对边疆“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因素
汉:西域都护府
唐:羁縻府州(设州县、都督府等)
元:行省制
军事防御
间接控制管理松散
边疆内地一体化
直接派官
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改土归流
政治向心力
中央王朝的集权管理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因素
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摘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的重大事件。并根据材料分析“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的缘由。
北魏风俗至陋;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原的农耕经济
经济向心力
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梁启超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
近代自觉的中华民族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有哪些表现?
二、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因素
民族危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四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
共同的命运与前途
命运
共同体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选必1》第77页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伊型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台湾在元朝时被称为“瑠求”或者“琉求”。《元史 瑠求传》记载:“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瑠求相对,亦素不通”。为加强台湾事务的管理,元朝设置
A.行都指挥使司 B.澎湖巡检司 C.奴儿干都司 D.宣慰司
√
(2023.1.浙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其意图是( )
A.为统治中原地区寻找历史依据
B.推动鲜卑拓跋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其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地位
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
中华各民族彼此联系、相互吸收、交融发展,呈现出统一的趋势,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凝聚、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各民族大交融、大发展时期
B.宋辽夏金——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C.元明清——大一统条件下的大迁徙、大交融
D.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自觉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