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2-15 16:48:37

文档简介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陈瑜静
电话
13954041843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东明县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包括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其中有成功,也有挫折,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特点,要求学生能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二、学生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能很容易的列举出来。高中生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造成失误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能做出一些分析,但不很全面,需要老师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全面透彻的分析,最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则会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新课导入用ppt展示单元概述和本节课标要求,意在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明确本节在单元中的地位。
在分析工业化启动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时,用ppt展示三段材料,从历史原因,现实需要和苏联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分析“大跃进”的特点和危害时通过ppt展示图片,用图说历史的方法达到直观地感知历史的目的。用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柱状图分析变化原因。
用概念图对全课小结,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本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ppt展示单元概述
了解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ppt
讲授
将本节课涉及的三个历史阶段分为两大主题。用ppt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捕抓信息的方法。用概念图揭示三大改造的实质。
自主学习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内容,掌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通过材料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分析“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ppt 概念图 文字史料 图片资料
研讨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认真研读史料,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案 ppt资料
展示交流
鼓励、点评学生展示结果
组内交流,代表展示
训练
精选试题
限时练习
ppt
评价
展示学生答案、点评
互评
投影仪
建构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构建知识体系,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感悟历史。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 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以两大主题引领全课,使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2充分利用ppt信息技术的支持,展示文字史料、图片资料,使枯燥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图文并茂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炼加工生成答案,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这些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理念。
课件17张PPT。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单元概述:
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1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点分频】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年28考)
【命题趋势】本专题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考查,尤其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调整。主题一 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考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视角1 “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注意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工业化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
主题一 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考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视角2 工业化启动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史料一
“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 ——《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指示》 史料三
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现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根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毛泽东(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验;感悟高考
(2014课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主题一 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考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
工商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全民所有制)改造前改造后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感悟高考
(2014北京文综)“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C主题一 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考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主题二 探索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考点一 “大跃进”的特点和危害1958年居民把自家铁具送去炼钢 根据以上几幅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大跃进”的特点和危害分别是什么?
(1)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以“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 志,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指标、高速度;
(2)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史料  1958年的图片全民大炼钢铁留下的
荒山秃岭 链接热点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使美丽中国建设遭遇尴尬,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环保立法。
知古通今,鉴往知来,历史和现实碰撞,再次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
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感悟高考
(2013年·江苏单科)“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 ‘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家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B主题二 探索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考点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是什么? 
(1)特点:“一大二公”;
(2)危害: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农民 生产积极 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一、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的特大社就有51个。
二、人民公社成立,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的几十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三、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松垮的田间劳动者感悟高考
(2013·年山东文综)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D主题二 探索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考点三 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在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周恩来高兴地插话说:可以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当时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的?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什么方针?调整的内容是什么?(1)情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导致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内容:国民经济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
感悟高考
(2012·年全国卷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A考点整合成功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误①中共八大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④文化大革命△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开始好转
(1962年底)调整任务完成
(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