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侯春梅
电话
?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邮件
?
单位
成武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对这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尤其对促成西学东渐的政治、经济因素比较熟悉。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任务,通过展示大量的图文材料,使学生通过解读材料,了解西学东渐的不同阶段内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艰难渐进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
1、提供有关文字资料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设疑引思,使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课堂辩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与全球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教学重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其阶段性特点。
2、材料教学法:创设图文材料,感悟思想历程。
3、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的图片
体会中华帝国开始惊醒
ppt
探究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在课堂上采取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教师起引导作用。
?
学生合作,小组代表回答
Ppt采用历史材料、图片
发散思维
1、19世纪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
2、维新思想对中国社
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
?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
文字资料
提升(以史为鉴)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西学东渐之路?
?
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
构建知识体系
梳理本课知识
学生自主完成
?
课堂练习
习题展示
学生回答
课件
思维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感兴趣的近代历史人物都有谁?他们的哪些思想、智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感悟思想
?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着重于学生的主体 参与与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料作依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史论结 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课件45张PPT。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无知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利 玛 窦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乾隆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使者马嘎尔尼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 当时众多书籍对世界形势的介绍: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一、开眼看世界 ① 对地球全貌、经纬度、五大洲、四大洋的介绍;还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如山川、河流、风俗、政治、军事等。
②《海国图志》最早向中国介绍了蒸汽机“或用为推船推车,赞扬火车“天马天驴,如翼自飞”。
③描述了西方列强的全球性扩张政策,特别是英国的扩张,认为英国应被视为今后中国的主要祸患。开阔眼界改变落后观念忧患意识1、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新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学什么?西方的军事技术 2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倡的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
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 映 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C. 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
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 正付诸实践点击思维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 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大国的又一次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圆明园被焚烧,数以万计珍宝流失……1、背 景:金田起义中英《天津条约》签字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年代 )“内忧外患”【思路引导 】①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 “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李鸿章曾国藩如何认识评价体用之争?提示:
①有进步的一面: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开展了变革中国近代社会现状的首次实践(指:____________)
②有保守的一面: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层面。(鲁迅:“……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体用之争洋务派顽固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反对“西学为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上海洋务运动自强------军事工业求富------民用工业海防------三支海军新式学堂、留学生实践活动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⑴背景:战败与瓜分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⑴背景: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知识的增长,
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2)主要内容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重要活动影响万木草堂讲学、研究宣传维新理论、撰写书籍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变科举维新派的宣传家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第一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 复
②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传播西学
(维新变法第一人)①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③宣传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
(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④抨击纲常礼教的维新勇士牛刀小试 连一连共同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及原因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新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是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形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本质: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维新派思想:
①变法立场:必须变法;变法才能救亡
②政治学说:民权思想;君主立宪;自由平等
③文化观念: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倡导西学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①变法立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②政治学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③文化观念: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文化;主张兴民权,倡西学,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是一次爱国、进步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甲午痛国心,维新以图强(4)影响爱国启蒙进步戊戌六君子 “近代的中国,就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挨打,二是读书。挨西方人的打,读他们的书;再挨打,再读书。” 小结【课堂小结】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
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起步开辟了道路。
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 3.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4、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洋务派西方的技术等遇到顽固派的阻挠40年代与60——90年代西学东渐的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列强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民族危机加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
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比较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1.西学东渐经历了技术(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的变化
2.西学东渐且不断深入的因素有:民族危机的加重、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3.文化具有继承性
4.从儒家思想为正统到学西方救亡图存,追求独立与富强,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认识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课堂检测2.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C课堂检测3、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B课堂检测4、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C课堂检测5、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 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C、鸦片战争的失败???????
?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B课堂检测6、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A.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
C.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
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课堂检测课堂检测7、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B课堂检测8、 (09年浙江卷)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C课堂检测9、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A.没有实行设议院、定宪法的主张
B.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只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革命
D.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绝裂D课堂检测10、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D11.下列人物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咫风”“火山大喷火”的是
A.魏源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
12.以下观点可以列为早期维新派主张的是①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④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BA13.(2002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C14、 下列属于洋务派的观点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A. 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 ②③D15.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严复
C.梁启超 D.胡适A1、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陈世镕;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澧;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林昌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实战演习3、“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14(2007年青岛文综三模)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民主、科学思潮
C.社会主义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5、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6、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
A.甲 B.乙 C.丙 D.丁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