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制订方案】
(1)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把一块带支架的 (填“厚”或“薄”)透明玻璃板沿直线MN 竖直放置在白纸上,使玻璃板底边与直线 MN重合,玻璃板不仅可以成像,还便于确定像的 .
【收集证据及分析论证】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 置于玻璃板的后方,并调节它的位置,在玻璃板的 (填“前”或“后”)面透过玻璃板从不同角度观察,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关系.这利用的科学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3)移动点燃的蜡烛A,多次实验.将蜡烛A 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填“有关”或“无关”).
(4)为了证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小明应该 ( )
A.从蜡烛A一侧透过透明玻璃观察光屏上能否成像
B.直接观察光屏上能否成像
(5)撤去蜡烛和玻璃板,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位置并分别测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 MN折叠,发现a 和a'、b 和b'、c 和c'对应点的位置基本重合,说明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 (填“垂直”或“不垂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填“相等”或“不相等”).
【评估与交流】
(6)在上述实验中,小明所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 )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B.物体的高度
C.平面镜的大小
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 ( )
A.平面镜发出的
B.像S'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
D.人的眼睛发出的
[易错]关于虚像和实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实像则相反
C.平面镜成的一定是正立的虚像
D.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如图所示是浮在水面的“大黄鸭”,下列能正确表示“大黄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 )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中写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使用铜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像的大小与铜镜的大小有关
B.人靠近铜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C.人靠近铜镜l m,像会远离铜镜 l m
D.铜镜里成的是实像
如图所示,桥在平静的水面成 (填“实”或“虚”)像,半圆
如图所示,平面镜 M 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长6 cm的铅笔平放在地面上且与平面镜垂直,笔尖离平面镜10 cm,现在令铅笔以2 cm/s的速度垂直平面镜向它匀速靠近,则 ( )
A.铅笔的像为虚像,且尖端朝右
B.笔尖的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笔尾的像的移动速度
C.在面镜的过程中,铅笔的像变大
D.将M逆时针转动45°,铅笔的像竖直且尖端朝下
汉代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如图装置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形桥孔与其像合在一起构成圆.桥长45m,则桥的像长 m.正中大圆直径为10m,则大圆顶部到水面的距离为 m.
如图,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下列各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 )
A.体操运动员利用平面镜矫正自己的姿势
B.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
C.商场常利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
D.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
插秧人在大镜中成 (填“虚”或“实”)像,若插秧人距离大镜5 m,则镜中的像距离插秧人 m,大镜悬挂得越高,所成的像大小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5m.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 ,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 m;而人在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像是由于 .
如图所示是两个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则实际的时间分别是:甲 ;乙 .
图甲为开封铁塔及其倒影的美景.请在图乙中画出光从塔尖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其中A点表示水中“塔尖”的位置.
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跳棋A放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移动跳棋B,直至与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时选择 (填“透明的玻璃”或“茶色玻璃”)效果更好;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比较 .
(2)在寻找跳棋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跳棋 (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跳棋,都不能使之与跳棋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实验过程中,当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时,他发现跳棋的像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4)同组的小华发现跳棋A的像A'偏暗,为了使A 的像更亮,他的做法应该是 (填“照亮跳棋A”或“照亮玻璃板”).
(5)小明将跳棋A 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发现跳棋所成的像 (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
(6)小明发现有时会观察到跳棋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原因是 .因此,实验时应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