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光与色彩》 单元教学规划 1.1《光源》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光与色彩》 单元教学规划 1.1《光源》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06 22: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光与色彩
单元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是一次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界奇妙光影世界的探索之旅。本单元以“光”为核心,围绕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以及色彩的产生等核心概念展开,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光的传播特性: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与折射:掌握光在遇到不同介质表面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色彩的来源:了解白光通过色散形成光谱,物体颜色由反射或发射光的波长决定。 学习内容: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镜子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棱镜分光实验(光的色散)。 物体颜色的观察与分析。 学业要求: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光学实验,记录观察结果并得出结论。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展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同时设置了多个动手实验环节,如制作简易潜望镜、使用三棱镜观察光谱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光学原理的理解。此外,教材还穿插了科学家故事和科学史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有限,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科学奥秘,同时,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建立光与色彩的基本科学观念,理解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光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 培养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并寻求答案。 探究实践: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假设、实验、记录、分析等。 能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光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责任态度: 培养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光学污染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光影变化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单元主题。 2. 理论学习: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及色彩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3.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光的直线传播”、“镜子成像”、“棱镜分光”等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发现,全班讨论,教师总结点评。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望镜、万花筒等,鼓励学生动手制作。 6. 反思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果,教师给予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操作规范等。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分析的合理性及结论的正确性。 作品展示评价:对学生制作的潜望镜、万花筒等作品进行创意性、实用性评价。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形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性等。
第一课时《光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理解光源的本质、分类及发光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科学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增强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识别并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难点
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理解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每天早晨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刷牙、吃饭等,教师明确:“睁开眼睛,因为我们要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需要光。”接着,播放电影《阿凡达》中神奇的发光植物视频,引出光源的话题,并介绍现代科技中利用基因技术培育的“星光阿凡达”发光植物,引导学生思考光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光源的兴趣,引导其进入光的世界。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光源分类 活动步骤: 1. 展示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点——都会发光。 2. 展示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等),让学生对比并指出它们与前面物体的不同——这些是反光物体。 3. 引导学生根据光源的来源进行分类,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探究活动2:点燃蜡烛实验 活动步骤: 1. 学生分组进行点燃蜡烛的实验,观察蜡烛发光过程中的变化(如蜡油熔化、烛芯燃烧等)。 2. 讨论并总结蜡烛发光需要消耗的物质(如蜡油和氧气)。 探究活动3:给细钢丝通电实验 活动步骤: 1. 学生分组进行给细钢丝通电的实验,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 2. 讨论并总结细钢丝发光所需的能量来源(电池提供的电能)。 探究活动4:光源分类与发展史 活动步骤: 1. 学生查阅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人造光源的发展历程(如火把、油灯、蜡烛、电灯等)。 2. 讨论并总结人造光源的更新迭代与人类需求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对比,使学生理解光源与反光物体的区别,并学会分类。 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光源发光需要能量的过程。 通过另一个实验,进一步验证光源发光需要能量的观点,并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 通过了解光源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科技观,同时加深对光源分类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1. 讨论家中常见的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及其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光源的情况下,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光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四)知识总结 1. 光源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 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3.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______源和______源。
答案:光、热
像太阳、闪电、萤火虫都属于______光源,它们都可以______。
答案:自然、自己发光
人造光源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白炽灯、荧光灯
细钢丝通电后,会逐渐变______并发光。
答案:红
(二)、判断题
1. 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
答案:√
月亮是光源。( )
答案:×
3. 没有光源我们看不到任何东西。( )
答案:√
(三)、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 反光板 B. 萤火虫 C. 未点燃的蜡烛
答案:B
2.下列物体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
A. 月亮、蜡烛 B. 镜子、太阳 C. 白炽灯、荧光灯
答案:C
下列对月亮、太阳的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亮是光源,因为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B. 月亮不是光源,它反射的太阳光自身不发光
C. 太阳不属于光源
答案:B
(四)、简答题
1. 简述什么是光源?
答案:光源是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答案:自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等,是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的光源;人造光源如电灯、火把、蜡烛等,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光源。
3.为什么说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发光是物体内部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物体内部的能量会不断减少,因此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五)、实验探究题
题目: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通电后细钢丝发光的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实验材料:细钢丝、电池、鳄鱼夹、导线、托盘(装细沙)。
实验步骤:
将细钢丝两端分别用鳄鱼夹夹住,并连接到电池的两极。
将细钢丝放在托盘中的细沙上,以防短路和烫伤。
3. 打开电源开关,观察细钢丝的变化。
实验现象:通电后,细钢丝逐渐发热,并逐渐变红发光。
原理解释:通电时,电流通过细钢丝,使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剧烈运动,产生热量并导致钢丝温度升高。当钢丝达到足够高的温度时,其表面的原子会发出可见光,形成发光现象。这个过程中,电池中的电能被转化为钢丝的热能和光能,因此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