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5 18:13:24

文档简介

2.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抓住线索,理清文章的内容。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的品味生活,珍爱生活中的真善美,使学生珍惜现在,珍惜未来。
难点:?理解全文的线索及文章的主题,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提问后师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季羡林:学术大师,自谦“杂家”,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的字注音。
盈眶( ) 俯拾皆是( ) 唾手可得( ) 立锥之地( )懵懵懂懂( ) 寄人篱下(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
(1、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2、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3、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五、?合作探究:
(一)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提问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三)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提问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提问学生回答。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四)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提问学生回答,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五)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提问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六、?精读品析: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七、拓展延伸?: 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故事,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感情线索: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
叙事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反思
1、现代散文接近我们的口语,通俗易懂,无需多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累与迁移,挖掘其思想内涵。
2、以理解性方式听写词语,既注重词语的理解,又锻炼概括能力,有效地实现“能写”“会用”这个目的。
3、同名文章比较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相关课外阅读
2.永久的悔
一、内容简介: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三、写作背景
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接近90岁高龄,应《光明日报》记住邀请,写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此文记叙的是他童年时代的生活,他的母亲死于他上大学期间。未能对母亲尽孝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成年后却无从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作者,所以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