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6 23:4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duó) 勉强(qiáng) 随声附和(hé)
B.迁徙(xǐ) 投奔(bèn) 宽厚仁慈(cí)
C.惩罚(chéng) 周济(jǐ) 任劳任怨(yuè)
D.溺死(nì) 衙门(yǎ) 不辍劳作(c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C.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D.母亲沉痛的滔滔不绝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B.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获得许可,因此今后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C.在那些心胸宽广、性格温良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身上,往往更具幸福感,更有自信心,更富创造力。
D.把新冠肺炎诊疗救治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确保患者、医院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救治,这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B.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以来的几年时间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始终引领筹办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C.2023年7月成都大运会期间,大运村设置了书法、国画、蜀绣、传统乐器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互动体验》项目,其中《汉服体验》项目备受外国运动员的喜爱,他们纷纷前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D.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用这颗赤子之心上下求索。 ②哪怕他的生活窘迫潦倒,面容苍老干 枯,他的精神在备受折磨之后已然错乱。 ③读卢梭的《漫步思 想录》,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最容易被触动的状态里。 ④从苦难和孤寂里寻找生命中点滴的甘美。⑤他饱尝过人世的辛酸,却依然留着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
A.⑤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⑤③
C.③②⑤①④ D.③⑤①④②
7.下面是对《朝花夕拾》主题的理解,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表达对童年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
B.表达对儿童天性被束缚的无奈和厌烦。
C.揭露阿长、庸医、衍太太等人在人性方面的丑陋。
D.批判封建社会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
8.综合性学习。
某中学七(1)班近期将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展开辩论,请你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家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2)下面是两位同学写的读书感受,请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仿照例句,表达出你的读书感受。
示例一: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示例二:读书如登山,山登得越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选段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 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 (强壮、强健、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勉励、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贵重、宝贵、珍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⑩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9.依据课文,在括号里选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10.结合选文,概述母亲对我产生的影响。
11.结合加点字,赏析选文第一段划线句。
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12.“母亲是一个 ( 平凡、普通、平常)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13.“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里“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和我的书 梁晓声
①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②一九六三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已经有了三十多本小人书。买粮、煤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这几毛钱加上母亲平日给我的一些钢蹦儿,渐渐积攒到一元多,就去买小人书。母亲从不反对我买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嚎啕大哭。我那种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亲眼见母亲因自己而被人呵斥,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一个儿子内疚的?“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始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一个十分自尊的女人的尊严。
⑤天渐渐黑了,“给你们吧……”年轻警察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接着我。年轻警察拦住一辆汽车,以不容违抗的语气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⑥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要一元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⑦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⑧“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熟悉的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你来干什么?”“我……”“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就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数着。
⑨母亲数完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⑩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想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然而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十五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我用那一元五毛钱郑重地买下了《青年近卫军》,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_____。
(选文有删改)
14、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将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我”积攒零钱买小人书,母亲从不反对;
②  

④“我”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我”后又给“我”凑足了买书的钱。
15、警察对我和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警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请对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8、读完全文,深深感动之际,请你为文章补充一个简短的结尾段与第①段相呼应。思考后写在下面横线处。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
王安忆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无奈地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于是,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只好心服口服地按照她做了。
⑥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
⑦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
⑧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19.【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后,小容利用了表格梳理选文内容。
妈妈对我的“管 ”与“不管” 我的感受
① 无奈、着急
管制我读《红楼梦》 ②
③ 出乎意料
给我提意见,让我据此修正 ④
给我写信,表示随我去了 怅然若失
20.看看同学们收集的佳句,根据括号提示进行赏析。
(1)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从修辞角度)
(2)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从词语角度)
21.小湛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成《风筝》更好。小江则认为原标题更好。请发表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22.归类整理文学作品中的“母亲 ”形象时,同学们对比了所学课文《荷叶·母亲》,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两者塑造的母亲形象有什么异同点。
【链接材料】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 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3. 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4. 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5. 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 ①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②
26. 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7. 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D 3.D 4.D 5.B 6.D 7.C
8、.(1)示例一: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
示例二: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
(2)示例:读书如品茶,心如止水,才能品出清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合理即可)
9.强健、鼓励、宝贵、平凡
10、(1)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2)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3)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0.“亲眼看到”说明所描述的当时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是作者亲眼所见,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破破烂烂”“凶杀毒打”“哭声动天”等词语表现出封建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野蛮镇压,突出农民的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更表现在这种环境下,母亲给我的正面的影响力之大。 12.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3.不能。前者表示已经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14、示例:②“我”出租的小人书被警察没收,母亲替“我”要回来;
③“我”非常想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钱;
15、示例:警察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从开始的粗鲁、不耐烦到后来转变为敬意、对母亲的敬重。是母亲的沉默、隐忍中流露出的坚持和尊严令警察的态度发生转变。
16、昂然:仰头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身体瘦弱、处境卑微却努力维护自己和孩子尊严的情态,表现出母亲自尊、值得敬重的特点。
17、这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运用“坐”“弯曲”“俯”“陷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将钱塞到“我”手中立即忙碌干活的情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和挣钱的不易。
18、示例:如今,我的小说刻成铅字印刷出版。望着案头摆放的写着我名字的小说,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的瘦小身影……19、①简 爱的希望是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结婚(留在罗切斯特先生身边)
②“我”的希望是能看五猖会
③千千万万青年人的希望是建立美好的新世界
19.①辅导我“换算”;②好奇难熬;③劝我写散文;④总不如她/心服口服
20.(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儿女比喻为“没孵出蛋壳的鸡”,把母亲比喻为鸡妈妈,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儿女的守护,表达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
(2)“总是”强调“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我”写的文章每次都会先寄给母亲看,听取母亲的修改意见,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
21.示例一:我认为《风筝》更好。理由:①“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全文的文眼;②暗示文章主旨,含蓄地表现了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之深;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母对儿女的关爱;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认为原标题更好。理由:①原标题通俗易懂,直接揭示了儿女与父母的关系;②点明主旨,突出了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即父母怎样的管教,就会有怎样的子女;③引起读者的思考,体会父母管教与子女成长的密切关系。
22.①相同点:选文与链接材料中的母亲都非常关爱孩子;
②不同点:选文的母亲更爱管控孩子,细心到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她一直以来管控我的学习、读书和写作可知;(同时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作者写作水平成熟后就由其自由发展)链接材料中的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表现在为孩子遮风挡雨上
23 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 (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24.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5. 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②悲凉
26. “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手”。
27、 示例一: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刘心武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仪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示例二:不费成。①这位母亲在饮食上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多,
不定要花巨资订报刊;③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
养母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