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新课导入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 1600 年
西周建立
公元前 1046 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 770 年
战国开始
公元前 475 年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将国都从
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
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
得名。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新课学习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
由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一、王室衰微
学习任务一
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化。
活动 1
研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考:以上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史料?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进入
春秋时期,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
王室衰微,大诸侯操控政治,诸侯僭越礼制的现象出现。
新课学习
活动 2
结合所学与教材第 29 页内容,填写下表。
新课学习
项目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诸侯分封情况 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周王管辖区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政治地位 周王是天下“共主”;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朝觐情况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填写样例)一些诸侯国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职位不再世袭
项目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诸侯分封情况 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
周王管辖区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政治地位 周王是天下“共主”;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朝觐情况 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新课学习
一些诸侯国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职位不再世袭
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名义上仍是“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
活动 2
结合所学与教材第 29 页内容,填写下表。
二、诸侯争霸
学习任务二
了解春秋时期的军事变化。
活动 1
观察地图,在《春秋争霸形势图》
中,圈出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诸侯
国。讲讲与春秋争霸战争有关的成语
故事。
新课学习
春秋争霸形势图
活动 2
思考: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为什么当时大诸侯争夺霸权时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呢?
从“尊王”和“攘夷”两个方面思考作答。
新课学习
译文:在春秋时期,有三十六起杀害君主的事件发生,五十二个国家被灭亡,
而那些失去国家的诸侯四处逃亡,无法保住自己的领地和政权,这样的诸侯数量多
到无法计算。
材料一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活动 3
在下列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范例:我选择材料 ____。从材料中看到 _____ 信息,反映了 _____。
新课学习
请你阅读材料,说一说:春秋时期诸侯国在数量上有什么变化?这
反映出怎样的时代发展趋势?
从材料中可见诸侯国的数量减少。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
进了区域性局部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统一奠定基础。
新课学习
观察春秋时期的两件文物,你能看出什么历史信息?
从材料中可见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频繁,文化
相互影响。
新课学习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公元前 6 世纪上
半叶—前 476 年),1923 年山西
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文物藏于上海博物馆。器和
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采用北方
游牧民族常用的狩猎纹作装饰。
镶嵌狩猎纹豆
这件具有典型中
原文化特色的许国礼
器,出土于北方东胡
人的贵族墓葬中。藏
于辽中京博物馆。
“许季姜”青铜簋
新课学习
材料三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
臣魏绛(jiàng)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
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
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
立盟约,和睦相处。
——七年级上册教材第 31 页《相关史事》
阅读材料,说说晋国实施“和戎”政策有哪些积极影响。结合所学,
说说春秋时期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
和戎政策扩大了晋国的疆域,稳固了后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
交融。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等在长期交往中,有战有和,不断接触,在经济生产、思想文化等方面不断交融,逐渐形
成了华夏认同观念。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学习任务一
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活动 1
研读材料,说说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美金以铸剑戟(美金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试诸狗马;恶
金以铸锄、夷、斤、 (恶金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材料二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大致意思:大贵族没落后,原来用来做宗庙牺牲的牛,现在变成了耕
田的畜力了。
新课学习
活动 2
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
新课学习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耒耜
青铜时代
青铜铲、青铜斧,
木器、骨器等
铁器时代
铁制农具
与其他材质的农具相比,铁制农具的优势:锋利,韧性好,耐用。
铁制农具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 __________ 、 _______ 的开发、 _______ 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__________ 有了明显增长, _______ 也不断增多。
深耕细作
山林
耕地
粮食产量
人口
新课学习
活动 3
阅读教材第 31 页内容,梳理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给当时的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手工业 手工业的 _______ 不断扩大,_______ 更加细致,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 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______ 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
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 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在当时也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新课学习
规模
分工
铸铜业
冶铁业
漆器
产品
鼓励
保护
金属货币
活动 4
阅读教材第 31 页内容,填写表格。
纺织业
煮盐业
总结本课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堂小结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铁器、牛耕
(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政治变化)
诸侯争霸
(军事变化)
生产力发展
分封制瓦解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奴隶制王朝向
封建社会过渡
拓展作业
(跨学科作业)结合教材第 32 页《课后活动》 2,搜集春秋时期的成
语故事,从中任选一则成语故事,完成以下作业题目。
课后任务
(说明:此项作业,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至少完成其中
的两项,鼓励全部完成,优秀作业将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
1. 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梗概。
3. 剖析故事中主要人物形象。
5. 谈谈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
2. 分析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4. 绘制故事主要人物关系图。
6. 设计一组成语故事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