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6 11:21:50

文档简介

课件4张PPT。6、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预习检测: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2、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六、精读品析:
1、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3、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拓展延伸:
再次朗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认识新闻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请同学们观察校园生活,写一则新闻。要求,一、把握新闻文体六要素,确保写作的完整性。二、突出新闻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
板书设计: ????? ??? ? ? 一???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 二???交接仪式 ??????????????????? (特写) 三???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 ?四???零点40分 ?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作者简介:
周婷,1967年生,工艺美术师,1984年随母吕盘仙(朱可心门徒)习壶艺,先后随母去高淳紫砂厂、安徽寿县紫砂厂 、贵阳紫砂厂任技术辅导,198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研究所工作,1990年始与尹祥明合作,共同探讨紫砂造型艺术,作品以花货见长,继承朱派风格,在技术比较全面,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将现代艺术观念溶于传统工艺之中,追求自然的神韵和朴素平淡的情趣,作品多次在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奖,传略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陶魂 》、 《跨世纪知名陶艺家 》等大型书册,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杨兴,人名,普遍出现在中国,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编剧、离休干部、市委统战部部长、武装部原部长等等。
二、写作背景:
???????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
课件32张PPT。别了“不列颠尼亚”周 婷请听歌曲猜一猜歌曲历史上什么事件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认识作者周婷,1967年生,工艺美术师,1984年随母吕盘仙(朱可心门徒)习壶艺,先后随母去高淳紫砂厂、安徽寿县紫砂厂 、贵阳紫砂厂任技术辅导,198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研究所工作,1990年始与尹祥明合作,共同探讨紫砂造型艺术,作品以花货见长,继承朱派风格,在技术比较全面,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将现代艺术观念溶于传统工艺之中,追求自然的神韵和朴素平淡的情趣,作品多次在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奖,传略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陶魂 》、 《跨世纪知名陶艺家 》等大型书册,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三、预习检测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解说词;
狭义的新闻指消息。什么叫新闻?
1、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
2、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引用数据;
3、语言简明。
新闻的特征:新闻的构成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除正题外,前有引题,后有副题。
导语:是正文开头第一句话,用简明的语言把主要内容告诉读者。
主体:新闻结构的中心部分。
形式:时序结构、主次结构、逻辑结构
背景:穿插交代与主体有关的历史事实、材料、数据。
结语:新闻的结尾。凝重 紫荆 掩映
旗帜 停泊 接载
世人瞩目 冉冉升起
读准字音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导语部分 :第1段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用一句话来概括第1段: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1)体会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2)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的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3)“这是英国撤离香港是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2、主体部分叙述了哪几个时间发生的什么事情?
主体部分(第2—10段)
1、第2段交代了什么?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30 6:15 7:45 00:40
3、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符合“特写”要求:①真实 ②再现实施过程4、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何作用? 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5、揣摩第5段中“停泊在港湾中……恰好构成
ˊ日落仪式ˋ的背景”的内涵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这次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6、分析第6段中“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①照应上文导语中“蒙蒙细雨”;
②反衬殖民者当时的心情;
③雨过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五、合作探究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日落仪式”?
4、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3、“156年5个月零4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殖民统治;如今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船离开香港。这既是
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
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揣摩第5段中“停泊在港湾中……恰好构成ˊ日落仪式ˋ的背景”的内涵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这次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分析第6段中“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①照应上文导语中“蒙蒙细雨”;
②反衬殖民者当时的心情;
③雨过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第7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语言平实,对比强烈,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构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这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结束。末代港督 彭定康港督府旧址
具体象征意义的场景;
庄重含蓄的语言;
背景材料的恰当运用。
概括本文特点:七、拓展延伸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
结束语《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