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13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13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6 11:35:59

文档简介

浣溪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当堂背诵这首词
2、结合本首词的写作背景探究词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初步感知豪放派词的言语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 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词意思。
2、结合本首词的写作背景探究词的主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四、初步读词:
1、理解导语意思。着重解决“临”与“西流”的含义。
①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的读,划分朗读节奏。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②介绍朗读方法:
一要慢,二要与现代文一样,按词语的构成及意义停顿。
③生自由练读。
④齐读全词,思考:
你从这几句话了解到了什么?
五、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提示方法:
(1、词语各个击破。途径有三,一是结合注释;二注释没有的词语查阅工具书。三是小组合作探究     
(2连词成句。替换文言词、插入必要词。为了通顺明了,可适当调换词语位置。
(3示例:山下兰(草刚发)芽(还很)短浸(泡)(在)溪(水里)。
1、小组合作完成理解,在书上留下字迹,分组汇报。
2、读词巩固理解。
六、探究词旨:
1、词的上阙提到了哪些事物,有怎样的特征?去想像画面。
2、词的下阕诗人想要抒发什么情呢?
3、总结全词:
4、请大家读出豪放的感觉来
5、联系生活,感悟豪放。
七、当堂完成:
背诵《浣溪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渔家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简介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三、简介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诵读古诗,畅谈体会: (一)诵读(节奏??情感??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五、再读古诗,独立思考:
1、朗读词的上阕,说说词中所写的塞下那些秋景,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2、朗读词的下阕,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合作探究:
1、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渔家傲?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2、说说诗中也写到了哪些塞外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七、当堂完成:
背诵《渔家傲》
自由背
同桌互背
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
渔家傲
雁?????????????????? 荒凉、萧瑟的西北边塞之景
边声?????????????????
景??? 千嶂??????????
长烟?????????????????????????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落日???????????????
孤城
思家忧国、壮志难酬之情
?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境。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村。??
二、简介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四、初读古诗,字词学习:
1、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腊??? ?浑???? 豚
2、结合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西村:______???莫:______??浑:______???
豚:_________????疑:______
3、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
五、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通过朗读古诗,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行诗句刻画了山西村农民淳朴、好客的品行。尤其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的盛情。
2、民风淳朴,山村风光又如何呢?通过读古诗,想画面,我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诗意 。
4、第四句中的“暗明、又”描绘出了令人惊喜的景象,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我要和大家交流诗中所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美读古诗,积累名句:
1、积累古诗《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运用古诗名句。
3、熟读背诵《游山西村》
七、达标练习:
1、《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一诗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拓展延伸: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河南郑州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的“诗圣”,世界文化名人。
三、背景分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
五、读通古诗:
1、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2、文本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诗人怎样写秋风破屋,连夜遭雨的惨状?写这些有何作用?
?3)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 3、质疑解难:
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 4、总结迁移:
六、课堂练习与巩固: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四、课后拓展:
背诵诗歌?
?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叙事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 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过故人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走进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三、学习古诗: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
明确: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3)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6、交流: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一些写朋友之间深情厚意的古诗。
板书设计: 过故人庄
首——朋友盛情邀请
   颔——描写乡村美景
   颈——畅饮款谈农事
   尾——相约明年再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河南郑州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的“诗圣”,世界文化名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二、写作背景:
杜甫被世人尊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过故人庄》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人,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他和王维并称“王孟”。.
二、写作背景: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过故人庄》就是他早年在鹿门山隐居的那段时期写的。 一次,应一位山村友人所邀,孟浩然到山居朋友家做客。村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和田家生活的安逸使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被农家的老朋友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觉得自己沉醉此情此景中。于是在酒酣谈兴浓之时,提笔作了这首诗。
《游山西村》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渔家傲》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二、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
《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
《浣溪沙》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课件49张PPT。诗词五首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飘 转zhuǎn俄 顷广 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 乱见 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感知情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感知内容:1 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落)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翻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几句诗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和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文体知识
杜甫——唐朝诗人,又称杜少陵、杜工部;主要著作:《春望》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诗被称为“史诗”其人被后人称为“诗圣”。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
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像墨一样黑。)(衾qīn:被子)(睡觉不老实)(被里子)(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熟读后思考:这首歌行体的古诗叙写了什么情景?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景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雨夜难眠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
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所有贫苦人)(安稳得像山一样)(见xiàn:同”现”)(小屋)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秋风破屋群童抢茅夜雨湿屋心情苦痛无可奈何忧思不绝惨 悲 哀风
雨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事
人自己推己及人天下寒士愿广厦千万间现实水到渠成 理想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小结浣溪沙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雪子规啼。小序,表明这是一首记游之作。描写溪水和沙路,点明作者游兰溪的
时间和地点既照应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
出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上阕:描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反问句强调了诗人岁老犹少的精神状态
以”溪水西流“作比衬,说明其可能性。
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阕: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时间统领全文异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边地荒漠将士思乡景情衡阳雁去无留意人大雁南飞
暗示将士思乡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的空旷辽阔声音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西北荒漠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数字对比写思乡燕然未勒归无计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羌管悠悠霜满地刻画入夜景色,乡恋浓郁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不寐壮志难酬思乡忧国感慨情怀过故人庄孟浩然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襄州襄阳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朗读古诗 把握节奏沉浸文本 整体感知1
、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
2
、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1
、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
2
、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1
、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
2
、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1
、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
2
、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并正音。
2、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
(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合作探究1、古诗中哪一句描写了把酒闲话的场景?
2、作者和朋友在喝酒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
谈论的是什么?
3、哪一句诗说明了作者还会再来朋友家?
这一句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山西村宋 · 陆游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人自酿的腊酒浑
浊味薄,丰收的年景(村民)待
客有充足的鸡豚佳肴供人享用。 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
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蓦然映入眼中。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
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
出现新的机遇,增强克服
困难的信心。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合作探究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结束语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1、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
3、写风声宏大,读者如闻秋风咆哮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倚杖”与“_________”相照应.
6、题目中的“___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
7、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状,既显示____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状,更见诗人的______________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_______________”,表示宁愿
“__________”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8、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本文中的哪些诗句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
参考答案: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风怒号。 4、唇焦口燥呼不得  5、老无力
6、歌 忧国忧民
7、茅屋为秋风所破 风力 焦急和痛苦 天下寒士 吾庐独破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过故人庄》:
1、解释加点的字。
(1)故人具鸡黍 (2)青山郭外斜 (3)把酒活桑麻 (4)还来就菊花 (5)过故人庄
2、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3分)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1)具:办,准备。(2)郭:古代外城墙。(3)把酒:端着酒杯。 (4) 就:靠近,还有不邀自来的意思。(5)过:访,探望。
2、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三、《游山西村》: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3、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分) 参考答案:
1、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2、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 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会在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四、《渔家傲》: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天冷、声杂、城孤。
4、思乡之情。
五、《浣溪沙》: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示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要求谈淡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与第1题不同,解答略;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