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6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曹刿论战》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6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6 11:40:05

文档简介

27、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介绍《左传》及时代背景: 三、预习检测: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二)为下列黑体字注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肉食者 间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 加 信 小信未孚 福 狱 察 情 忠之属也 战则请从 夫战,勇气也 糜 伏 测 逐 鼓 公与之乘
(四)解释下列句中倾斜词的古今语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今义:
(五)找出文中的“之“其”“而”,分别加以解释。
(六)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并翻译: 1、何以战???????????????????????????????????????????????????????????????????????? 2、夫战,勇气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必以分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
2.曹刿的身分怎样?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 5.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五、合作探究:???????????????????????????????????????????????????????????????????????????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 3、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4、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六、精读品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 ???????????????????????????????????????????????????????????????????????????????? 2、分析人物形象: ①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 ②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 ③相比之下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 ④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 ⑤对于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方法? ????????????????????????????????????????????????????????????????????????????????? 3、文中哪些地方是详写的?哪些地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七、知识巩固: 1、解释文中黑体字。???? ?? ⑴又何间焉(   )     ⑵弗敢专也(   )???? ?? ⑶公将鼓之(   )     ⑷彼竭我盈(   )? 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 例子: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 ①彼竭我盈——(???????????? ) ②小信未孚——(??????????? )? ?? ③故克之 ——(???????????? )? ④下视其辙——(??????????? )? ?? ⑤未能远谋——(????????????? )⑥夫大国,难测也——(???????????? )??? 3、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同意鲁庄公跟齐国打仗的原因是(???????????????????????????????????????????????) 。? 4、结合原文,请分析曹刿的性格特征。 ??????????????????????????????????????????????????????????????????????????????? ???????????????????????????????????????????????????????????????????????????????????? 5、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 ?????????????????????????????????????????????????????????????????????????????????? 6、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起因: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爱国情深)
战前论战:三问三答 肯定民心 (远见卓识)
战中指挥:
战后论战:善抓战机,善于出击(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爱国之士;善于打仗,杰出军事人才???????????????????????????????????????????????????????????????????????????? ??????????????????????????
《曹刿论战》
一、《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二、写作背景: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课件45张PPT。曹刿论战《左战》战争文化一、新课导入 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 官渡之战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曹操~周瑜苻坚~谢安曹操~袁绍项羽~章邯二、认识作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简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小知识:春秋三传: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背景 鲁国齐国(齐襄公莒jǔ国纠长勺(齐桓公)小白逃逃 三、预习检测知识抢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孙武,春秋时期战争文化“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战争文化 下面的英雄人物形象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
保尔 ·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战争文化掌握下列黑色字词的读音:(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旗靡( )(13)夫( )战 (14)牺牲玉帛 ( ) guì jiàn bǐf úbiàn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 yíngmǐfúbó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朗读课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军队攻打鲁庄公参与高官厚禄者鄙陋,见识短浅  第一层: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注释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凭把不个人专有回答同“遍”
普遍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信,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祭祀用的
猪、牛、羊丝织品实情虚报为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案件即使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凭请让我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大败驱车(追赶)车辙车前的横木追赶追击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 。经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尽已经战胜缘故发语词无实义振作第二次充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埋伏倒下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难句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注意 “可以”是两个词:
可,可以。
以,凭。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初论请见取信于民参战再论战--勇气--彼竭我盈--克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逐抓住战机 对 话( 论 )远谋小惠未徧 民弗从 小信未孚 神弗福 以情察狱 忠之属公将鼓之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公将逐之 未可 “视”“望” 可矣战前战中战后五、合作探究讨论
1、第一段哪句问话反映了曹刿有远见卓识?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何以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目光短浅,勇于纳谏讨论:第二段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讨论:第三段1、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战争胜利的因素 战略因素: 战术因素: 论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阵地----战于长勺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六、精读品析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 取信于民 ××√作战的先决条件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分别体现在哪里?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鄙1.取信于民
2.临阵从容指挥若定
3.把握战机详察敌情远谋一、本文线索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
请见——参战——论战文章内容理解二、鲁国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
灵活的战略战术。文章内容理解三、详略安排原因战前论战(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四、人物形象分析
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
但善于纳谏,能用贤。写作手法:对比 衬托曹刿:庄公:归纳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章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虽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1、主题2、写作特点今天,你如何看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七、拓展延伸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石玉昆
结束语课件4张PPT。《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曹刿请见(? )?②又何间焉(? )?③小信未孚(? )? ???④牺牲玉帛( )?⑤小惠未徧( ?)?⑥登轼而望之( ?)? ???⑦夫战,勇气也(? )?⑧望其旗靡(?) 2、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出正确的解释。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公将鼓之(?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 )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解释下列词语的在语句中的意思。 ??肉食鄙,未能远谋( ? ) ? 小大之狱( ? ) ??为人卑鄙?(? ) ? 牢狱之灾(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虽是犯错?( ?)? 真情实感( ?) ???忠之属也?( ? ) 牺牲玉帛( ?) ???为人忠实?( ?) ? 为国牺牲(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______,这部书传说是______时期______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guì?②jiàn?③fú?④bó?⑤biàn?⑥shì?⑦fú?⑧?mǐ
2?、①同“遍”,普遍?跟从,支持②为人信服?赐福,保佑?③击鼓进军?④养?独自专有?
3、B
?4、鄙:见识短浅,品德低劣;狱:案件,监狱;虽:即使,虽然;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牺牲:祭祀用的牲口,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5、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②作战,(是靠)?勇气的。
6、《左传》春秋?左丘明?
7、(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