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论语》六则人们说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
山是泰山,水是黄河,那么你认为
圣人应该指的是谁呢?山东曲阜尼山——相传孔子出生地
一、新课导入21《论语》六则二、认识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三、预习检测预习作业:
1、注音
论 曰 说
愠 罔 殆
识 诲 哉
焉lúnyùnzhìyān
zāi
dài
同“悦” yuèyuē wǎnghuì
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_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家、 家
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论语》属_______散文,____家经典之一。
3.四书是《 》《 》 《 》《 》
丘仲尼春秋
思想教育儒语录体儒
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政治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试着解释下列各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子:而:时:习:之:亦:说:乎: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表并列关系,并且
时常,经常
温习、复习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也,也是。
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朋:知:而:愠:君子:同门师兄弟了解表转斩;却、但、然而(yùn)怨恨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从前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连词。表顺承;就、便。理解、领会
“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了”
故:以为:知:而:矣:孔子说:“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危险。这里指学业陷入困境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而:罔: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以何”的倒装,凭什么。叫做
人称代词:他,指孔圉。
助词。表疑问语气:呢。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
凭什么被称做‘文’呢?”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灵敏、聪敏。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又。“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指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即“以是”的倒装,因此。助词。表解释语气,不译。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底、学
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敏:而:耻:下问:是以: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表修饰,“地”
暗暗,私下(zhì)记,记住它,指学习所得的东西满足(huì)教导厌倦,失去耐心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默:而:识:之:厌:诲: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虚数,几个人语气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的。优点,好的方面。采纳,听从。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加以采纳,他们(身上)
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三人:焉:其:善者:从:之:五、合作探究看谁背得快。
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并思考:
各语句中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学友互相激励,探讨、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时常学习,享受学习(学习之乐)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的继承与创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结合的必要性。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
——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教育的态度
谈为人师的条件。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快速回答:《论语》六则中,是从
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六、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是阐述学习方法,
哪些是阐述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默而知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人不知而不愠诲人不倦哪些句子是与人交往的态度?哪些句子是教导人的态度?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讨论交流:本文中有很多语句现在已凝固
为成语流传下来了,你能说说有哪些成语吗?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
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小结: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你认为是学习方法重要还是学习态度重要?为什么?
你是在学习方法上做得不够,还是学习态度上做得不够呢?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在今后的学习上有什么打算呢? 七、拓展延伸
摘抄
有关于
学习的
中外格
言警句,
在班上
交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21. 《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
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课文
2、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很多同学的剪报都涉及一些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并谈了一些自己看法,可以说是“治天下”之法。但是真正“治天下”决非我们大家那些寥寥数语可以解决的。但有一本书却可以办到(停顿,请学生猜)。那就是《论语》,而且只要半部。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可见《论语》的地位之高,内容之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学这本书其中的六则。
二、走进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知识链接
《论语》是记录关于孔子言行 的一部书。是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5.熟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五、合作探究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 疏通3、4、5、6则文义。
重点词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 何以(hěyǐ):凭什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 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4、总结: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课堂讨论 ,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1)在学习态度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在学习方法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七、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八、拓展延伸: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 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 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 飞 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 子
板书设计:
论语
《论语》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四书》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教学反思
反馈检测: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根据要求默写:
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 《〈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论语〉六则》中精辟的论述是:
6、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经说:
7、《〈论语〉六则》中能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8、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9、《〈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10、《〈论语〉六则》中论述“终身学习问题”的语句是:
相关课外阅读
作者链接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知识链接
《论语》是记录关于孔子言行 的一部书。是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重点语段训练
《论语六则》原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填空题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 关于 记录。它与 、 、
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 ,字 , (时) 家、 家、 家,儒家的 人。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
二.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 , ?
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 。
3.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4.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 ?
5.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 , 。
6.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