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3《伤仲永》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23《伤仲永》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6 11:59:43

文档简介

23. 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次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普 ,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题含义
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三、预习检测:
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 ) 扳( ) 谒 ( ) 泯 ( ) 称 ( ) 卒(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五、合作探究: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确: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六、精读品析: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诗立就)→普通人(泯然众人)
(不使学 )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学反思
《伤仲永》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是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反馈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lì ) ( yì) ( pān )
世隶耕 邑人 日扳
( yè ) (chèn) (mǐn)
环谒 不能称 泯然
2、文学常识
《伤仲永》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 王安石 ),字(介普 ),号( 半山 ), (北宋)(朝代)著名的 (文学)家、(政治) 家、(思想) 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明确: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便)借邻居的书具给他,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明确: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作为旨意,传给全乡的秀才看这首诗。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明确:他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了。
(4)得为众人而已耶?
明确: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4.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 (4)指物作诗立就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或以钱币求之
参考答案:1. (1)属于 (2)曾经 (3)题上 (4)完成 (5)对……感到惊奇 ;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6)有的(人)
5.解释下列多义字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①父利其然也( 这 )
②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其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6.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完成;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通“攀”,牵,引。
2. C(应为“余闻之也/久”)
3.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6. ①参考: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相关课外阅读
作者链接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介普 ,号 半山 。江西临川人, 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