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1 草 原
课文导入
一想到草原,我们的头脑中就会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情景。本文中的“草原〞指的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作者描写了草原上怎样的情景?让我们走进课文,追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学习目标
1. 会写“毯、境”等14 个字,会写“草原、线条”等26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深入体会草原景色的美丽。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抒发情感的方法。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字词学习
地毯 环境 陈列 鞭子 衣裳
衣襟 彩虹 马蹄 豆腐
无拘无束 羞涩 摔跤 忍受
tǎn
jìng
chén
biān
shɑng
jīn
hóng
tí
fǔ
shù
xiū sè
jiāo
rěn
勾
gòu
gōu
勾当
勾结
蒙
mēng
méng
蒙骗
蒙蔽
měng
蒙古族
他因勾〔gōu〕结外国人从事走私勾〔gòu〕当被抓了
他习惯用花言巧语蒙〔méng〕蔽人,那个蒙〔měng〕古族小伙子被他蒙〔mēng〕骗了。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渲染】
造句:老画家用橙色的染料渲染出一幅美丽的黄昏图影。
【翠色欲流】
翠绿的颜色就好似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造句:一群健壮的骏马正在翠色欲流的大草原上奔驰。
【境界】
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造句:历经磨炼,他已经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了。
〔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洒脱】
【拘束】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造句:他第一次来这里,难免有点儿拘束。
【摔跤】
体育运开工程之一,两人相抱运用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
【迂回】
盘旋;环绕。文中指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会心】
造句:当他在演讲台上万分紧张、语无伦次的时候,老师那会心的微笑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同学们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可以把文章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讲了什么?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5〕:
第一部分〔1〕:
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
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构 成一幅由静到动的“喜迎远客图”。
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待客、众人把酒言欢的“主客联欢图”。
再仔细读课文,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精读课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直接抒情:“可爱”一词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草原那辽阔、明朗的天空,“清鲜”“明朗”分别写草原的空气和天空的特点,写出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天空时的感受,这
让他无比愉悦,所以他想“高歌一曲”。作者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天空时的惊喜、赞叹之情。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辽阔。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写出草原全是碧绿望不到头,体现草原辽阔碧绿特点。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写出了美丽的草原景色。羊群本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成了无边的绿毯上绣着的白色大花,成了装点草原的风景,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一个“绣”字,将动态的画面“定格”于碧绿的草原之上,将动景瞬间化为了静景,把千里之碧的草原写得精美而多情。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比喻:作者将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两个“流”字写出了青草的浓密、绵软,富有生机和活力,引人遐想。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看似互相矛盾,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感到舒服的原因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浸润着心田,激发起的诗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看似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景色中丰富的内心感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
乐趣。
拟人:“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首先,“才”说明路程之长,给人一种路途遥远之感;接着,“全是”又写出了沿途草原给人以震撼;最后,“也还是”写出了极目远眺之后的主观感受。同时,“一百五十里”反复出现,极言草原之辽阔。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用“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衬托草原的静寂,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的 寂静。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比喻:把河比喻成“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写出了河的弯曲与清澈的样子,生动形象。“河”字后面加了叹号,表达了作者一行人走了许久”后看见河时的惊喜之情,以及见了如此美丽的“带子”后的赞叹之情。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比喻:从“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可以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正挥动着马鞭疾驰,也可以看出主人们迎客的急切心情。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他们用自己特有的食品来款待客人。这充分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写蒙古包内主客联欢的情景。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主客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 ,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太阳已经偏西了,可谁也不肯离去”体现出主人客人依依不舍的美好感情。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直接抒情: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这句,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的真挚感情。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节选自《内蒙风光》。是1961年夏天,作者和其他人应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所到之处,受到领导和各族人民的欢迎,在这次行程中,老舍被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所吸引,旅途所见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三个画面。第一部分为第1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第二部分为第2、3 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构成一幅由静到动的“喜迎远客图”;
第三部分为第4、5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待客、众人把酒言欢的“主客联欢图”。作者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再由写景转向写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内涵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文章内容丰富,读来余味无穷。
文章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作者将目之所及和心之所感有机融合。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骏马大牛也“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自如,比喻拟人信手拈来,让人通过阅读文字就仿佛能看见草原的美丽景色。
合作探究
1.作者有意将看似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试举例分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目之所及,整个草原都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茫茫”指因辽阔而看不清远处。这句话中“一碧千里”与“并不茫茫”似乎存在矛盾,但是因为一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能见度大,故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二草原上的景物不单调,而且有变化,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个“绣”字更让这千里之碧的草原变得精美而又多情。所以说草原虽然“一碧千里”,但“并不茫茫”。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翠色欲流”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凸显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轻轻流入云际”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看似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是因为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让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充满活力、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浸润着心田,激发起诗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看似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景色中丰富的内心感受。
2.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之感。
①草原上,主人们策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道来做客的我们,并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②到了蒙古包外,又有很多从几十里外乘马或者坐车来看望我们的同胞,虽语言不通,但大家手紧紧握在一起,感情热情真挚。
③蒙古包内大家亲热地举杯欢聚,尽情放歌,其乐融融。
④饭后,主客纷纷表演节目,热闹欢乐,不忍辞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直抒胸臆,连用两个“那么〞,表达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惊喜、赞叹之情。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4.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广阔和羊群散落其间的美丽。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lè〕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精笔细描,景中含情。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他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5.“翠色欲流〞是指什么?赏析一下这句话。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6.“河〞后面的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河〞字后面加感慨号,表达了作者一行人见到河的惊喜之情。为什么见到河这么惊喜呢?因为河在草原上非常重要,有了河,就意味着有人家。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5.体会一下,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情景?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盛装,策马疾驰,迎接远客的情景。作者将鲜艳的服饰、奔驰的骏马、飘舞的襟带比作“彩虹〞,描写细致入微,生动鲜活,表现了蒙古族老乡迎客的热情与欢愉。
7.“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课文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提示
主人策马疾驰,来到几十里外欢送远客,如此隆重的迎宾仪式是对远客到访的重视与欢送。
蒙古包外,主客双方尽管语言不同,但那握住不散、分不清是谁的手传递出饱含热烈情感的心意,表达的是民族团结互助。
蒙古包内,主客双方互相敬酒、齐声歌唱的场面以及夕阳西下不忍分别的场景表达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7.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本文情景交融的方式有哪几种?
〔1〕直抒胸臆
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把草原比作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2〕精笔细描。
如,“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性写法,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3〕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
本文记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送、款待的情景,表现了蒙古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主旨
景色美
人情美
草原
蒙汉情深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
结构梳理
谢谢观看
美/丽/的/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