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描述了三个传统节日中人们过节时的情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古诗的方法,了解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魅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习者分析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与传统文化有关。对于这个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从二年级的"传统节日"到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到五、六年级的"汉字之美"和"民风民俗",编者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的增长,编排一系列涉及传统节日、建筑、书画、文字、民俗的文本,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传统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遥远,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建筑的精巧,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学习目标确定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语言运用: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思维能力:能想象节日情景,感受节日气氛,体悟作者情感。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了解节日风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古诗,并能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2.学习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春节、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探究兴趣。能自主了解并记录传统节日与习俗。
学习评价设计
《古诗三首》选自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除本课古诗外,依次编排《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搜集传统节日资料,交流节日风俗习惯,并依据每课学习完成后活动提示,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从而感受身边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得以运用,围绕一个传统文化把过节过程写清楚,多种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活动成果,将学习、传承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在学生心田。第九课《古诗三首》承接了本单元教学及综合性活动的引领、启发重任。由三首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即《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述人们过节、清明节、重阳节时的相应情景,启迪学生搜集过节时间及习俗活动,并浸润诗文,感受不同节日气氛,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体会诗人情感,拉近与诗人、文本对话距离,恰当语气语调反复诵读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文化内涵的学习欲望及拓展积累习惯。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揭示单元主题,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1.介绍单元主题,导入课文。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活动意图说明: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师适当补充资料,可以让学生对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环节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含有生字的词语“屠苏、杜牧、牧童”。随机正音:“苏”是平舌音;“兄”是后鼻音。2.教师提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知道的?(1)引导学生联系注释和内容进行交流,回答问题。板书:春节 清明节 重阳节(2)引导学生交流这几个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相机引导并适度拓展。如: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还被定为“敬老节”。学生活动2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活动意图说明: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条注释明确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师适当补充资料,可以让学生对三个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环节三:学习《元日》,感受节日情景教师活动31.板书课题。2.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3.指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意。引导想象:大年初一全家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学的活动3学生讨论:预设1:老人乐呵呵地对孩子说:“新的一年到了,你们又长了一岁,祝你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预设2:孩子举起酒杯,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预设3:大人们边品着屠苏酒边说:“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的日子会一年更比一年好。”活动意图说明:重点围绕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多媒体资料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感受整首诗传递的欢乐、喜庆气氛,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环节四: 对比阅读,感受差异教师活动41.板书课题:清明。谁了解清明?2.补充介绍:(清明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清明时节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清明人们扫墓、上坟,心中惆怅、伤感。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的传统节日。指导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低沉、缓慢些)此时杜牧心中充满无限忧愁与孤独,他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忧愁呢?他怎么做的呢?学的活动4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生读课题,读出“万物更新,气清景明”之感。再读课题,读出“感伤、悲愁”之感。生带感情朗读。(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多媒体资料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感受整首诗传递的无限的忧愁与哀绪。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作业:仿写古诗我国流传至今的有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那其它节日时,天气怎样?人们的心情怎样?人们又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也来写写诗吧!_______________时节____________,(天气)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心情)借问_______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____。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围绕“传统节日”编排的,古诗中描写了各不相同的节日情景,紧随课后,是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活动。结合这两方面内容,我将三首古诗的教学同时进行,第一课时安排读字和朗读,依照节奏和初步的感情体验去读,了解三首古诗写了哪些传统节日,描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第二课时安排深入品味古诗,在品味过程中,再次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同时将背诵古诗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反复呈现、巩固诗句,让学生背熟。而在第三课时,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指导他们有组织、有目的地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加、有效组织、合作协调的能力,真正落实课标及部编教材的意图,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让语文成为学生走进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