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07 18: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1840年,英国人用洋枪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
从此,中国人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
新中国,成立了!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开国大典
7
析题
开国大典
题目中的哪个字特别吸引你的目光?为什么?
你能从其它三个字读出“大”在何处吗?
(开创、开启)
意义之大
(国家)
事件之大
(盛典,典礼)
场面之大
典:双手郑重地敬献重要文册
本义指重要的文献、典籍
文中指隆重盛大的典礼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古人的大典要按时、按序举行,各个项目都要按部就班。
开国大典,更是庄严隆重。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在描写大典进行的时间、项目的语句上做记号。
明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你发现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课文围绕“开国大典”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默读课文,思考: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三部分
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或项目?
大典前
(1-4)
大典中
(5-13)
大典后
(14-15)
群众入场
(1-4)
群众游行
(14-15)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8-9)
宣读公告(10)
阅兵仪式
(11-13)
将课文所写的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大典前
(1-4)
大典中
(5-13)
大典后
(14-15)
群众入场
(1-4)
群众游行
(14-15)
宣布成立
(5-7)
升旗鸣炮(8-9)
宣读公告(10)
阅兵仪式
(11-13)
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个场面给你特别大的震撼。
请大家看到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_____________,我感觉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探究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这么盛大的场面,应该怎么写?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 “人”、“事”、“境”构成,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仪式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为了更好地表现一个有特点的场面,
场面描写中会用到“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


写法回顾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一面多点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突出一点
战斗场面——点面结合
(语言、动作、神态)
(语言、动作、神态)
写法探究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这么盛大的场面,应该怎么写?
核心人物:毛主席
默读“大典中”的部分,用红笔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思考:课文怎样描写大典场面中最重要的“点”?
激动人心
的瞬间
历史性时刻
(语言描写)
重要的仪式
(动作描写)
重要的时刻
(语言描写)
仪式的过渡
通过描写毛主席在大典重要仪式中的话语、动作,突出了毛主席的伟人地位。
“点”——特写镜头
5
6
7
8
9
10
11
5
6
7
8
9
10
11
你发现了吗?每个特写镜头之间,会穿插什么内容?
“面”——全景镜头
以点带面,通过描写广场上群众的一致
动作,突出了大典场面的宏大,烘托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恭敬地观看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写群众的句子里,哪一个词反复出现?
作者通过“一齐”想强调三十万人就像一个人一样,万众一心,举国欢腾!;强调这么多人经历过一样的磨难,经历过共同的抗争,怀着一样的期待,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作者反复运用“一齐”,想强调什么?
为什么不用“一起”?
这篇课文从点延伸到面,十分自然,不仅延伸到现场的三十万人,而且延伸到了全国人民。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哪一个自然段?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
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为新中国的成立感到骄傲和自豪。
无数曾为新中国奋斗过的人,都在期待这一刻。
运用想象写场面,能让读者展开无尽遐想。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课文怎样描写长达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式场面?
点面结合
服装颜色的统一
动作步伐的统一
武器装备的统一
精神状态的统一
从不同角度描写不同场面
课文还有哪些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点面结合
向上托举
课文还有哪些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点面结合
描写群众的句子,除了“一齐”,还有什么共同点?
默读全文,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现场群众的心情?
先在文中批注,再同桌间互相交流。
请看到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__________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一阵热烈的欢呼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
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
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整整齐齐地前进
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从多个角度写出场面的热烈
为什么现场的群众如此自豪和激动?
你是否还记得,
在《圆明园的毁灭》中,
外国列强烧杀抢夺,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的场面。
你是否还记得,
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
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
壮烈牺牲的场面。
你是否还记得,
在《七律·长征》中,
红军战士在千里雪山中
化作一座座晶莹丰碑
的场面。
你是否还记得,
在《狼牙山五壮士》中,
革命先烈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
用鲜血保家卫国的场面。
你是否还记得,
南京大屠杀时
血流成河、
横尸遍野、
人间炼狱的场面!
贾国荣在《冰心的遗憾》中这样写道: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当家做主!
扬眉吐气!
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 著名文学家 巴金
课文还抓住了哪些内容写出典礼的盛大?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通过写会场喜庆的场景,衬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
“光明”不仅是指北京城灯火通明,更是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推翻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向往的光明。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朱德总司令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就绪
朱德总司令正在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部队经过天安门城楼
受检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山炮部队由骡马拖拽,参加分列式
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