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
1给字做拼音
盛( )开 告诉( ) 糕饼( )
浸( )在 新鲜( )
2根据课文填空
这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 ),写出了( )( )( )( )过程,表达了( )。
3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字说明( )
A桂花香味浓郁 B气候潮湿,有被浸泡的感觉。
②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句中的“又”字说明( )
A“我”不止一次想起故乡 B“我”第二次想到故乡
二、提升性作业
1填写词语
蒙蒙( )雨
瓢泼( )雨
狂风( )雨
和风( )雨
2改写句子,让意思不变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理解句子意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仔细品读,说出这句话表达的情感?
4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劲 A趣味 B力气 C精神、情绪 D神情、态度
①他的手劲儿真大。( )
②下棋没劲,不如踢球。( )
③瞧他那股骄傲劲儿。( )
缠 A缠绕 B纠缠 C应付
④这人真难缠,跟他说了半天,他就是不走。( )
⑤这个竹篮缠了几根铁丝后,很牢固。( )
⑥半天了,他还缠着我不放。( )
5课后阅读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他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他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他是在望哨,可他真的是在望哨吗?
①白鹭真的是在望哨吗?请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②下划线词“嗜好”的意思是( ),白鹭“嗜好”是( )联系生活实际,把某个人的嗜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
6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石磨
回乡下探望岳父母,在他们家的院门口发现了一对石磨。
石磨很大,由红褐色的花岗岩制成。它们各自躺在大门两侧的柿树下,被一些碎木棍半掩着。石磨上的沟槽清晰可辨,雨水把它朝上的一面冲刷得干干净净。每逢夏秋季节,三三两两的村民来此纳凉,喜欢坐在石磨上谈天说地。有人建议把石磨砌进路沟的护坡,省得碍眼碍事。岳母不同意。我知道,她对石磨怀着深深的感情。凡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石磨的功劳——石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咿咿呀呀转动的石磨成了历史的剪影,定格在一代两代人的心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大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两盘石磨。靠着这石磨,金黄的麦子才变成了白花花的面粉,做成了令人眼馋的馒头。我们村只有一个磨坊,两盘磨轮流“上岗”。那时磨面得提前“挂号”,轮到了就使劲磨上一套,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经常是五更起磨面,天明正好卸磨,不仅磨了面,还不耽误白天下地干活。轮到磨面的前几天,母亲淘了粮食,在苇席上摊开,晒到轻轻一咬“嘎嘣”一声就收起来。既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晒不干。太干了磨出来的面黑,不干出面率低。磨面的时候,要给驴子套上夹板,戴上蒙眼(一块透光性不好的黑布),这样驴子就只知道围着石磨转圈,不会偷嘴吃。筛面是在一个大木箱里进行的,箱子里架两根圆木杆,手抓着筛圈在上面来回滑动,雪白的面粉就会从筛底漏下,堆在面箱里。麦子经过几遍研磨,最后剩下的是麸(fu)子,可以喂猪养鸡。卸磨后,不能急于赶驴走,要抓几把草木灰撒在地上,待驴翻来覆去地打几个滚后,才能牵出去喂养。
如今,石磨早已退役,我们吃的面粉都是面粉厂加工的,许多农民甚至把小麦存到面粉厂里,需要时直接去取,少了存储的麻烦。现在,在农村很少见到石磨了,退到幕后的它们自甘寂寞,任凭人们冷落和处置。也许,它们明白,完成了应尽的历史使命,适时谢幕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些曾经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的石磨啊,虽然走出了历史的舞台,却走不出我记忆的长河,它永远是其中的一朵耀眼的浪花。
①画“—”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
②石磨有什么功劳?
③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磨面的经过?
小练笔
文中将桂花飘落的场景比作了下雨,请你想想桂花飘落是一番怎样的场景?试着写一段话。
7认识“桂”
①从下面的材料中可知,古人称桂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桂花有许多别称。“《南部新书》:招贤寺僧植桂,香紫可爱,郡守白公号为紫阳花。” “《花史》:女伴折取簪髻,号无瑕玉花。” “《湖蠕杂记》:满觉弄桂花可名金雪。”
②古时科举考试一般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由此可猜测“折桂”代表( )。
A命运悲惨 B应考得中 C出师不利 D友谊长存
③与“桂”有关的神话传说有______,与“桂”有关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8体会作者“思故乡”的情感
课文通过回忆描写了小时候在家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 以及对 。
自我评价:今天我收获了_______颗星,我已经积累了_______颗星,真棒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