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热传递》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热传递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热传递》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热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热传递:热能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转移的过程。 热传导:热通过直接接触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热对流: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流体(液体或气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进行热量传递的过程。 热辐射:物体因自身温度而向外发射电磁波(主要是红外线)传递热量的过程。 学习内容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热对流现象,理解其特点。 了解热辐射的概念,并能识别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 学业要求 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热传递的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二单元,共包含四节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每节课都设计了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此外,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他们喜欢动手实验,乐于探索未知领域,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认识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分析热传递现象。 能够通过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 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不随意篡改数据。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
单元结构化活动 第一课:《热传导》 活动一:感受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如用暖手宝取暖、用电熨斗熨烫衣服等。 活动二: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活动三:分析生活中的热传导事例,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热对流》 活动一: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传递过程,理解热对流现象。 活动二:设计实验探究热对流的特点,如使用锯末观察水的对流现象。 活动三:讨论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片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热辐射》 活动一:聚焦烈日下身体的感受,引入热辐射的概念。 活动二: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太阳能灶,体验热辐射的传递过程。 活动三:辨别生活中的热辐射现象,如太阳晒热地面、红外线测温仪等。 第四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活动一: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 活动二:探究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三:制作保温盒,比较不同保温效果。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操作规范。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作业练习: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练习,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准确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实验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热传递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态度: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第六课时《热对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
2. 科学思维能力: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对科学现象的解释能力。
3. 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热对流概念的理解,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物质运动与变化等科学原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责任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理解热对流现象,明确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红色热水放入冷水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现象,并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运动 活动步骤: 1. 准备一瓶红色热水和一瓶冷水。 2. 将红色热水倒入冷水槽中,观察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现象。 探究活动2: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活动步骤: 1. 准备水槽、烧杯、木屑、酒精灯、火柴等材料。 2. 将木屑放入烧杯中的水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底部加热,观察木屑的运动轨迹。 探究活动3:探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活动步骤: 1. 准备线香、玻璃杯、火柴等材料。 2. 点燃线香,用玻璃杯倒扣住,观察烟的流动轨迹。 探究活动4:制作走马灯 活动步骤: 1. 提供纸杯、蜡烛、棉线等材料,指导学生制作走马灯。 2. 点燃蜡烛,观察走马灯的转动情况,并解释其原理。 探究活动5:讨论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活动步骤: 1.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与热对流有关,如暖气、烤箱等。 2. 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热对流现象,为后续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通过木屑的运动轨迹,推测水的流动方向,理解热对流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通过烟的流动轨迹,理解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与液体中的热对流进行对比。 通过动手制作走马灯,加深学生对热对流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工程技术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热对流概念的理解,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应用 1. 讲解暖气的工作原理,说明热对流在房间取暖中的应用。 2. 介绍电烤箱、水族箱等设备中的热对流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知识总结 1. 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递方式主要是热对流。 2.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热对流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____。
答案:热对流
加热后的水会____,遇冷后又会____。
答案:上升;下降
冬天,暖气片通常安装在房间的____位置。
答案:底部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____传到____。
答案:温度较高处;温度较低处
(二)、判断题:
1. 热对流只能在液体中发生。( )
答案:×
加热后的水会一直保持上升状态,不会下降。( )
答案:×
暖气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热对流现象。( )
答案:√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热对流?( )
A. 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B. 热风从房间上部吹向地面 C. 冰块在水中融化
答案:C
2. 冬天,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哪个位置最有利于热对流?()
A. 顶部 B. 中部 C. 底部
答案:C
3. 下列哪个设备是利用了热对流原理进行加热的?()
A. 电热毯 B. 电烤箱 C. 微波炉
答案:B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热对流?
答案:热对流是指在液体或气体中,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流动现象,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热量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对流的应用。
答案:暖气、电烤箱、水族箱等设备都利用了热对流原理进行加热或保持温度均匀。
3.在制作走马灯时,为什么走马灯会转动?
答案:走马灯转动是因为其内部的空气受热后上升,形成热对流,从而推动走马灯转动。
(五)、实验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温度的水对热对流速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准备两个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冷水和温水。
2.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木屑,并分别用酒精灯加热。
3. 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木屑的运动速度。
实验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发现温水中的木屑运动速度更快,说明温度较高的水对热对流速度有影响,温度越高,热对流速度越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