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与课时】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 1 课时
【课标要求】
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2.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
3.了解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化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
【学习过程】
资源与建议
(1)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化学,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而,本章节是初中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章节之一。
(2)本节课的重点是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难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形成可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3)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用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更有利于本课的学习。
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化学的资料,谈一谈对化学的初步认识。
课中学习
观看投影,交流课前预习(诊断认识水平)。
学习任务一 化学改变了世界
【观察思考1-1】教室中物体原料的来源,感受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化学。
1.说一说哪些是由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制成的,哪些是由化学方法制成的。
我们教室内的物体, 、 等都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 、 等都是来自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
2.假设周围所有化学制品在一瞬间全部消失,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生活将 。
【多识一点】创造的化学,举例说明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对点训练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下面四个同学的观点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B. C. D.
学习任务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阅读P6教材,填空:
叫做化学变化,又叫 , 叫做物理变化。
【观察思考1-2】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填写表格:
序号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点燃镁条 剧烈燃烧,发出 ,生成 ,放出大量的热。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 、 现象。
实验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液体由无色变为______。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 现象。
实验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1-2mL稀盐酸 金属表面产生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 现象。
实验4 向试管中加入1-2mL硫酸铜溶液,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中出现_________。 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 现象。
【方法导引】化学实验中的观察
【对点训练2】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 )
A. 发出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产生白色固体 D. 生成氧化镁
阅读P8教材,找出并理解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填写下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概念 物质在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____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____________才能表现出来
实例 、 、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酸碱性、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能发生分解 如铁会生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浑浊(XX能与YY反应)等 颜色、 、气味 两点( 、 ) 两度( 、 )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等
【思考】你认为“纸张燃烧”与“纸张能燃烧”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技巧】化学性质的描述一般会带“能、会、可以、易、难”等文字,如:
(1)“木碳燃烧”是化学_______________,“木碳能燃烧”是化学___________。
(2)铁生锈是化学_________,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是化学____________。
【检测与作业】
1.(2024 宁夏)下列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物体运动 B.研制化肥 C.植物分类 D.人体结构
2.(2024 青岛)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液体B.有特殊气味C.易挥发D.能燃烧
3.(2024 宿迁)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
4.(2024 自贡)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认真观察如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点燃,如图1所示,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 。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是 。
(2)图2中蜡烛燃烧属于 ,蜡烛熔化属于 。
(3)图3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放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学后反思】 新物质
【课题与课时】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 2 课时
【课标要求】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了解化学的学习内容。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
【学习过程】
资源与建议
(1)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是本课时的关键。在本节课之前,对物质和变化的观念和有待建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先入为主”的心理特点,积极运用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将不可见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努力在学习化学之初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学会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认识世界。
(2)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难点是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只有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中要注意分析问题情景,总结物质的组成特点,努力建立一个微观世界。
课前预习
说出身边常见的一些物质,并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课中学习
观看投影,交流课前预习(诊断认识水平)。
学习任务一 物质的构成
自学课本,探究新知——水分子模型演示:
1.拿出一个水分子模型,让学生观看,说明水分子“H2O”的化学符号表示,同时也要说明H、O的意思。
2.取下水分子模型的三个小球,请学生回答现在还是不是水分子。
3.指出现在不再是水分子,现在得到的是三个原子,一个O原子,两个H原子。
4.依次操作:将原子按原样组合;将两个H原子串联组合再安在O原子上;只安装一个H原子。
【点拨】
【对点训练1】宏观物质都是由____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_____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等;分子都是由______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_____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_____和一个_____构成的。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__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_____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_____构成的。
学习任务二 化学的学习内容
自学课本,找到化学的学习内容,想一想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点拨】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分子、原子的样子,注意这些不是模型而是实实在在能观察到的,我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微观世界,这是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
【对点训练2】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出舱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维修工作,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下列主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发 B.航天员所穿航天服材料的研制
C.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设定D.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
【检测与作业】
1.下列符号中,表示水分子的是( )
A.O2 B.O C.H2O D.H
2.下列能表示氧分子模型的是( )
3.从不同角度研究一块大理石,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产地 B.成分和组成 C.性质和用途 D.微观结构
4.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学后反思】